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骈文的意思、骈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骈文的解释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详细解释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其核心特点与历史发展可概括如下:

一、定义与别称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句式以四字、六字交替为主,宋代后亦称“四六文”。其名称中的“骈”字(读音pián)源自两马并驾齐驱的意象,体现文字对仗工整的特点。

二、起源与发展

  1. 起源:萌芽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全盛于南北朝。
  2. 演变:唐代受古文运动冲击,但公文仍多用骈文;宋代形式更趋规整,直至清末仍有影响。

三、核心特点

  1. 句式结构:以四六句为主,双句(偶句)成篇,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声韵要求:讲究平仄搭配,追求声律和谐。
  3. 修辞手法:
    • 对仗工整,词藻华丽;
    • 多用典故(明典、暗典),增强含蓄典雅之感。

四、代表作品
南北朝时期《与朱元思书》《与陈伯之书》,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均为骈文典范。

五、评价与影响
骈文虽因形式限制被批评“意少词多”,但其精练典雅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尤其在南北朝至唐代的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正文>

骈文是什么意思

骈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常用于骈文体的文章中。它的特点是运用对仗、平行的句式结构,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声韵的美感。骈文在古代文学中广泛应用,以其华丽的字句和鲜明的对比形式,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拆分部首和笔画

骈(pián)字表示这个词,它由部首骨和省组成。骨为上部分,省为下部分。骨部可视为马的形状,省部则表示帛,寓意着车马齐备,表示两者相配合,互为依赖。

骈字的笔画共有12画,按照顺序分别为:横、撇、捺、横、竖、横折、竖、撇、钩、横、竖、横。

来源和繁体

骈字最早源自甲骨文,后来演变为今天的字形。如今,繁体字形为「駢」,它与简体字形「骈」的意思完全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骈字常以偏旁书写"马骨省"的组合形式。这种形式下,骨部置于上方,骈与马字相连,省部则位于下方。

例句

骈文修辞华丽,句式鲜明,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骈蹄(形容马蹄并列),骈首(形容两人头靠在一起)。

近义词:互补(形容两者相辅相成)。

反义词:单一(与两者并列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