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骈體文。因其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對偶排比,故稱。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這不過是駢四儷六裁剪的工夫,隻要字面工整富麗,那怕不接氣也不要緊的。” 魯迅 《南腔北調集·經驗》:“例如近來有些看報的人,對于什麼宣言,通電,講演,談話之類,無論它怎樣骈四俪六,崇論宏議,也不去注意了。”參見“ 駢文 ”。
“骈四俪六”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骈體文的語言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骈體文(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一種文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講究對偶排比,結構工整。
字詞解析
典型句式
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将軍之武庫”(王勃《滕王閣序》),即四六交替、對仗工整的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柳宗元《乞巧文》或魯迅相關雜文。
《骈四俪六》是一個成語,表示事物緊湊有序、言簡意赅、絲毫不繁瑣的意思。
《骈四俪六》的拆分部首是骈(馬);拆分筆畫分别為:骈(11畫)、四(5畫)、俪(9畫)、六(4畫)。
《骈四俪六》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得成功之文,《骈》、《四》、《俪》、《六》之辭」,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緊湊有序。
《骈四俪六》的繁體字為「駢四儷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和現在略有不同,但《骈四俪六》成語的基本形狀大緻相同。
他的演講真是骈四俪六,每個觀點都簡練明了。
組詞:骈文、俪句、四六文風。
近義詞:言簡意赅、簡練有力。
反義詞:冗長雜亂、言不達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