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吹過馬耳。比喻充耳不聞、無動于衷或互不相幹。語出 唐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之二:“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宋 蘇轼 《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絶世,無人誰與為容。説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亦作“ 馬耳春風 ”。 金 元好問 《谷聖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亦省作“ 馬耳風 ”。 宋 陸遊 《衰病》詩:“仕宦螘窠夢,功名馬耳風。” 清 錢謙益 《送于锵秀才南歸》詩:“我生有命可自斷,世事豈異馬耳風。”
“馬耳東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比喻對别人的話充耳不聞、無動于衷,或表示雙方互不相幹。其核心含義是“聽而不聞”,常帶有批評對方輕視建議的貶義色彩。
提示:該成語的繁體為“馬耳東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合批評性表達。欲查看更多例句可參考來源。
《馬耳東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聽到馬的耳朵裡傳來的風聲。形容對别人的謠言、道聽途說不加辨别地相信。
《馬耳東風》的部首是馬字的“馬”,共有12個筆畫。
《馬耳東風》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齊國世家》。故事中,齊襄王因為聽信馬嬴的讒言,将功臣田忌貶谪。後來,齊國被入侵,齊襄王不得不請求田忌的幫助,田忌成功地擊敗了敵人。于是,齊襄王感慨地說:“可惜馬耳東風。”這句話被後人引用,并發展成為成語。
《馬耳東風》的繁體字寫作「馬耳東風」。
在古代,「馬耳東風」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規定,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形,例如「馬耳東風」、「馬而東風」等。
他聽到的都是些馬耳東風,毫無根據。
馬嬴、耳朵、東風、風聲
道聽途說、蜚言蜚語、信讒
審慎、明辨是非、相信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