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繪畫蛇的形象。《戰國策·齊策二》:“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元 張昱 《寄松江楊維桢儒司》詩:“畫蛇飲酒合誰先,塵土東華四十年。”參見“ 畫蛇添足 ”。
(2).指牆上的雕弓映照在酒杯中而形成的彎曲的影子。因形似蛇,故稱。多用作武臣卧疾或賦閑之典。 唐 李端 《酬秘書元丞郊園卧疾見寄》詩:“撒枕銷行蟻,移杯失畫蛇。” 宋 蘇轼 《書劉君射堂》詩:“蘭玉當年刺史家,雙鞬馳射笑穿花。而今白首閑驄馬,隻有清樽照畫蛇。”參見“ 杯弓蛇影 ”。
“畫蛇”一詞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字面含義
指繪畫蛇的形象,即用筆或其他工具描繪蛇的形态。這一解釋直接來源于詞語的構成,“畫”即繪制,“蛇”為爬行動物。
文學典故中的引申義
特指古代牆上的雕弓倒映在酒杯中形成的彎曲影子,因形似蛇而得名。此用法多用于形容武臣卧病或賦閑的狀态。例如唐代李端《酬秘書元丞郊園》中曾引用這一意象,暗喻武将暫時遠離戰事的境遇。
需注意,“畫蛇”與成語“畫蛇添足”中的“畫蛇”含義不同。後者指“在已完成的蛇畫上添加多餘的腳”,比喻多此一舉的行為,屬于獨立典故,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畫蛇》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特殊的意義,它可以用來形容多餘、冗餘的行為或表明做某種事情已經過剩。在這個成語中,“畫”意為描繪,繪制;“蛇”則指蛇類動物。将其引申為一種多餘的行為,表明做某種事情已經到了過剩的地步。
《畫蛇》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田”和“虍”,它的筆畫總計為12畫。
《畫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原文記載:“欲求大樂者,以天地之正氣為綱,以陰陽之寒暑為緯;以五行為縱,以鬼神為患;以審時度力,以適意度情。若所愛者天地之綱緯,日月星辰之精,亦天地之所畫,萬物之所奇也。夫畫地為蛇,添足于蛇也。”這段文字中,莊子使用了“畫地為蛇”這個警句來表達做無用功的意思。
《畫蛇》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畫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畫蛇》這個成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是「劃蛇」。
1. 他已經非常聰明了,再多給他上一堂課就是畫蛇添足了。
2. 這個項目已經完成得很好了,再增加一些細節就是畫蛇添足。
1. 畫龍點睛:給作品或文章添加關鍵之處,使之更加出色。
2. 畫蛇添足:做冗餘的事情,增加不必要的工作。
畫蛇添足可以與以下成語近義,表達相似的意思:
1. 殺雞取卵:貪圖不必要的利益而破壞整體。
2. 跑偏:超過或超越目标,做過頭了。
與畫蛇添足意義相反的成語是:畫龍點睛,意為為作品添上關鍵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