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瘧疾病之一種。比喻重複發作的毛病。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弘正 之學 杜 者,生吞活剝,以撏撦為家常,此 魯直 之隔日瘧也;其黠者又反脣於西江矣。”
“隔日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醫學原義 指瘧疾的一種類型,患者症狀每隔一日周期性發作,表現為高熱、寒戰等典型瘧疾症狀。這種間隔性發作與瘧原蟲(如間日瘧原蟲)在人體内的發育周期有關。
二、比喻引申 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比喻某種問題、習慣或現象反複出現,如同瘧疾般難以根治。例如清代周亮工《書影》中批評模仿杜甫詩風者“生吞活剝”,稱其為“魯直之隔日瘧”,形象描述創作弊病的反複性。
注音與拼音:
拼音:gé rì nüè
注音符號:ㄍㄜˊ ㄖㄧˋ ㄋㄩㄝˋ
該詞通過疾病特征與生活現象的類比,形成生動表達,兼具醫學專業性與文學表現力。
隔日瘧是指一種瘧疾的病症,其特點是發熱循環,每隔一天發作一次。
隔:貝部,共4畫; 日:日部,共4畫; 瘧:疒部,共5畫。
隔日瘧這個詞來源于中醫藥學,用于描述瘧疾的一種特定病症。
隔日瘧
隔字在古代呈現為“隔裡頁”字形,表示兩個空間之間有間隔。日字在古代有形狀類似太陽的圖形。
他昨天發高燒,今天好了,但明天可能再次發熱,像是患了隔日瘧。
隔夜、隔壁、隔離、瘧疾、瘧疾病人
間日瘧
恒日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