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山址 ”。山腳。 漢 焦贛 《易林·小畜之鹹》:“原出陵足,行於山趾。” 唐 李翺 《獨孤常侍墓志》:“公壽何迫,百年中止,喪車東去,託骨山趾。” 元 鄧牧 《伯牙琴·雪窦遊志》:“次 妙高臺 ,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 清 顧炎武 《北嶽辨》:“ 恒山 之綿亘幾三百裡,而 曲陽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裡。”
“山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山的腳部,即山腳,常比喻山腳下的小丘陵或局部區域。該詞由“山”和“趾”(腳趾)組合而成,形象化地描述山的底部。
結構與用法
文獻例證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延伸意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引申為事物的次要部分,例如形容山脈的末端或局部地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易林》《伯牙琴》等文獻原文。
《山趾》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腳底下的肌肉或骨骼像山的形态或凸起的部分。
《山趾》的部首是“山”字,共有11個筆畫。
《山趾》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中,意思是指腳底下肌肉或骨骼的像山的形态。後來逐漸演變為描述腳下凸起的部分。
《山趾》的繁體字為「山趾」。
《山趾》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由于沒有明确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切知道古時候的寫法。
1. 他的腳底上有一些山趾,走起路來有些不穩定。
2. 她的腳踩在細沙上,迅速形成了一片山趾。
沒有與《山趾》相關的常見組詞。
沒有與《山趾》意思相近的常見詞彙。
沒有與《山趾》意思相反的常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