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唇幹舌的意思、焦唇幹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唇幹舌的解釋

亦作“ 焦唇乾舌 ”。謂憂心如焚,唇舌亦為之幹枯。《孔子家語·屈節》:“孤嘗不料力而興 吳 難,受困 會稽 ,痛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 吳王 接踵而死。”《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孤﹞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與 吳王 接踵而死。”脣,一本作“ 唇 ”。亦省作“ 焦脣 ”。《後漢書·何敞傳》:“朝廷焦脣,百姓愁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唇幹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因長時間說話或情緒激動導緻口唇幹燥的狀态,常用來比喻費盡口舌、竭力勸說的情景。該詞由“焦唇”與“幹舌”兩個部分構成,前者指嘴唇因幹燥而灼熱,後者指舌頭因缺水而枯澀,整體強調身心疲憊的言語消耗現象。

從語義演變來看,這一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中對辯論、勸谏場景的描寫。例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焦唇乾舌,卒困于陳”,生動展現了先賢為傳播思想不辭辛勞的形象。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形容費盡言辭”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反複勸說無效或遭遇溝通困境的情形。

在語法功能上,“焦唇幹舌”既可作謂語(如“他為此事焦唇幹舌”),也可作定語(如“焦唇幹舌的勸說”)。其近義詞包括“口幹舌燥”“唇焦舌敝”等,但語義側重點略有差異:前者側重生理感受,後者更強調言語付出的強度。據《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考證,該成語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逐漸定型為現代通用形式。

權威語言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指出,“焦唇幹舌”作為四字格成語,符合漢語雙聲疊韻的韻律特征,其“唇-舌”的身體意象與“焦-幹”的狀态描寫形成語義呼應,屬于典型的具象化表達範式。這種通過身體感受映射心理狀态的修辭手法,在《文心雕龍》等古典文論中已有系統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焦唇幹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字面指嘴唇和舌頭因極度幹燥而焦枯,常用來形容極度口渴的生理狀态。例如長時間缺水或高溫環境下的身體反應。

二、深層比喻義

更核心的用法是比喻内心極度焦慮、憂心如焚的狀态。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描述越王勾踐戰敗後“痛入骨髓,日夜焦唇幹舌”,展現其複國心切導緻的生理與心理雙重煎熬。

三、文學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

  1. 《孔子家語·屈節》記載勾踐“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2.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描述治國者“焦唇幹舌,苦身勞力”

四、近義辨析

•焦唇敝舌:側重因反複勸說導緻的舌幹唇燥(如《後漢書》中朝廷勸谏場景)
•唇焦舌燥:更偏重說話過多引發的生理反應

五、特殊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求,如“求知若渴者常有焦唇幹舌之态”。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完整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歲半載草竊讒詞打滑磓琢費難赗賜奮揚供役管鮑分金還目宏裁淮渎懷忿驩咍嗢噱魂轎賤鬻解纾激将幾禁舉類狂險兩闱立儲遛馬柳麻子溜腰流移失所闾姝鬘雲悶倦樸鲠評脈遷墓骞汙挈扶耆利萋迷清晨清鄉輕朱芹意去國人人自危山林繕裔韶舞室庑水備彈性體填諱通曠頹垣斷塹違費唯我論毋須無原娴習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