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過的意思、饬過的詳細解釋
饬過的解釋
整饬過失。《公羊傳·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 漢 何休 注:“時 僖公 得立,欣喜不恤庶衆,比緻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飭過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獄四百餘人。”
詞語分解
- 饬的解釋 饬 (飭) ì 整頓,使整齊:整饬紀律。 古同“敕”,告誡,命令。 謹慎:“程元鳳謹饬有餘,而乏風節”。 古同“飾”,巧飾。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網絡擴展解釋
“饬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
基本釋義
“饬過”意為整饬過失,指通過自我反省或調整來糾正錯誤。該詞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年》的漢代何休注解,描述魯僖公即位後通過整頓自身和官員行為來治理國家。
-
語境與例句
在《公羊傳》的注解中,何休提到僖公“退辟正殿,飭過求己”,即通過自我檢讨、罷免佞臣(如郭都)、清理冤獄等方式修正過失。
-
詞義解析
- 饬(chì):本義為整頓、規範,如“整饬紀律”,引申為謹慎、修正(《說文解字》中與“敕”相通)。
- 過(guò):指過失、錯誤。
組合後,“饬過”強調通過主動行為糾正偏差,常見于古文中的政治或道德語境。
-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學術或曆史文獻分析,屬于文言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詞源,可參考《公羊傳》及漢代注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饬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規勸、糾正或指導。饬過的拆分部首是食和舌,總共有11個筆畫。
饬過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洪範》。在古代中國,饬過是指************人對臣民的規勸和教導,用來糾正錯誤、提醒警惕。隨着時代的演變,饬過一詞逐漸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人們對他人的規勸和指導。
在繁體字中,饬過的寫法是齒過。它們的意思和拆分部首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饬過可以寫作齒過,其中“齒”表示牙齒,而“過”表示越過。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形象地表示人們在牙齒遺留痕迹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己的錯誤以及局限。
以下是一些關于饬過的例句:
1. 父親饬過我,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 老師經常饬過學生,教導他們如何正确對待學習。
3. 這次經曆讓我深受饬過,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饬過的組詞有饬訓、饬戒、饬誡等,它們都強調了人們對他人的規勸和指導。
與饬過意思類似的詞語有規勸、勉勵、教誨等,而反義詞可以是放任、督促等。這些詞語都涉及到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判和指導。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幫助你了解饬過一詞的意思、構成以及用法。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