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歲孰 ”。年成豐熟。《史記·貨殖列傳》:“夫歲孰取穀,予以絲添。” 唐 韋應物 《答僴奴重陽二甥》詩:“貧居煙火溼,歲熟梨棗繁。”《宋史·食貨志上一》:“即同鄉三老、裡胥召集餘夫,分畫曠土,勸令種蒔,候歲熟共取其利。”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八節:“起義的行動,起初隻是奪些糧食度日,希望歲熟得歸鄉裡。”
“歲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歲熟”字面指農作物經過一年生長後成熟,即“年成豐熟”。引申義可比喻人的成熟或經驗積累。
在曆史語境中,“歲熟”常與民生、經濟政策關聯。例如,農民起義記載中提到“奪些糧食度日,希望歲熟得歸鄉裡”,側面反映農業收成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史記》《宋史》等原始資料,或參考權威詞典釋義。
“歲熟”一詞指的是年底收成豐收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歲末年終。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和“犬”,共有9畫。其中,“禾”代表稻谷、莊稼等農作物,“犬”表示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農耕社會,當農作物豐收時,人們将狗仔細照料,讓它們長大,然後放養在莊稼旁邊,以防止莊稼被野獸破壞。
在繁體字中,歲熟的寫法為“歲熟”。它們的拆分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由“禾”和“犬”組成,共有9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歲熟的古漢字寫法是“垂糟”,即在莊稼旁垂懸糟粉以供狗食。這種寫法強調了歲熟時狗的重要作用。
例句:
1. 今年是個好年景,莊稼豐滿,歲熟之時。
2. 農民們在田野裡辛勤耕耘,期待着歲熟的時刻到來。
組詞:
1. 豐收:形容農作物收成好,産量豐富。
2. 莊稼:指農田中種植的谷物、蔬菜等。
3. 農耕:指種植農作物、耕種土地的農業活動。
近義詞:
1. 豐裕:形容富有、充足。
2. 豐盛:形容飯菜或物質等富足充盈。
3. 豐收:形容農作物産量好,寓意豐富。
反義詞:
1. 匮乏:形容缺少、不足。
2. 貧瘠:形容土地貧瘠、不肥沃。
3. 歉收:形容農作物産量不好,寓意不豐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