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奸的意思、格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奸的解釋

至于奸惡。《書·堯典》:“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 孔 傳:“言能以至孝和諧頑嚚昬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於姦惡。”一說,猶扞格。 劉師培 曰:“格姦二字為雙聲,即扞格二字之倒文也。《禮記·學記》雲:則扞格不勝。注雲:扞格,堅不可入之貌。《釋文》曰:扞格不入也。扞格二字,倒文則為格姦。扞從幹聲,幹格亦一聲之轉。不格姦者,猶言不扞格,言 舜 處家庭之間,無所障塞。即《論語》所謂在家必達也。若解為不至于姦,則失古語形容之旨矣。”見《古書疑義舉例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奸”是一個源自上古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讀,主要見于古代經典文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主流觀點):

    • “格” 在此處通常解釋為“至” 或“達到(某種狀态)”。
    • “奸” 指“邪惡”、“奸惡”、“奸邪之事”。
    • “格奸” 合起來意為“至于奸惡”、“陷于邪惡” 或“做出奸邪之事”。它描述的是一種行為或狀态達到了奸惡的程度。
    • 核心出處: 此釋義主要源于對《尚書·虞書·堯典》中記載帝舜事迹的解讀:“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傳統解釋認為,舜以其孝德感化家人(指其父瞽叟、後母及弟象),使得家庭和睦,家人不至于做出奸邪之事(“不格奸”)。
  2. 另一種釋義(清代學者觀點):

    • 清代著名文字訓诂學家段玉裁在其《說文解字注》中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 他認為此處的“格” 應讀為“扞格” 之“格”,意為“扞格”、“抵觸”、“鬥争”。
    • 因此,“格奸” 解釋為“扞格奸邪”,即“與奸邪相抵觸、相鬥争”。這更強調一種對抗、防範奸邪的行為。
    • 依據此解,“不格奸”則意為舜的德行感化了家人,使得家人不再與他(舜)作對或産生奸邪的念頭(或行為),即家庭内部不再有抵觸鬥争。

“格奸”一詞的核心争議在于對“格”字的理解。主流釋義(“至于奸惡”)強調了行為的結果或狀态,指堕落或做出奸惡之事。清代段玉裁提出的釋義(“扞格奸邪”)則側重于行為的過程,指抵制、對抗奸邪。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主要作為古語詞出現在對《尚書》等古籍的研究和注釋中。

引用參考來源:

  1. 《尚書·虞書·堯典》:該詞的最早出處,記載了帝舜的事迹,“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是理解該詞的基礎。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注釋《說文解字》相關字條時,段玉裁對“格奸”提出了“扞格奸邪”的獨特見解,是理解該詞另一釋義的關鍵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格奸”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學術觀點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中的“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根據孔傳的傳統解釋,“格奸”意為“不至于奸惡”,即通過德行感化,使頑劣之人自我約束而不堕入邪惡。

  2. 語源争議
    近代學者劉師培提出不同觀點,認為“格奸”是“扞格”的倒文,形容堅不可入、沒有障礙的狀态。例如《禮記·學記》中“扞格”指難以融入,而“不格奸”可理解為舜在家庭中化解矛盾,使關系無隔閡。

  3.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格奸”解釋為審查并懲處奸邪行為,強調對惡行的調查與治理,可能是基于字面意義“格(審查)+奸(邪惡)”的衍生理解。

  4. 使用場景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中。需注意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指向,避免混淆兩種釋義。

建議參考《尚書》原文及曆代注疏(如漢典)以深入理解不同學術流派的解讀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寶相辯争賓職猜崄逞妙遲緩打行蝶泳東觀獨腳腿反跌豐黛佛壇覆屍改轅槁敗更賦蚝房豪力汯汩紅帽子黃賓虹荟蘙慧義燋釜井乘驚吓紀念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舊格诳燿寬心丸愧慄廓恢棱子梅醞骈麗趫迅期考青蛇雀麥饒餘辱命三冬三鹿為犇瑟瑟枕授館瞬忽疏失書祖攤還銅婚頭白烏誣詞物理化學小半笑睃諧讔溪狗析毫剖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