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口的意思、食口的詳細解釋
食口的解釋
(1).不勞動而吃閑飯的人。後亦指家口。《商君書·墾令》:“祿厚而稅多,食口衆者,敗農者也。”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秩卑俸薄食口衆,豈有酒食開容顔。” 清 劉大櫆 《鄉飲大賓方君墓志銘》:“ 方氏 世業醫,雖名著邑裡,而食口浩繁。”
(2).指牲畜的胃口、食欲。 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種田人少不得豬,大女婿家捉來那隻烏花小豬倒也肯長,食口很好。”
詞語分解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專業解析
"食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
指吃飯的人;人口(尤指需要供養的人口)
- 這是"食口"最基礎的含義。"食"指吃、食物,"口"指人。
- 釋義: 字面意思是"吃飯的嘴",引申指家庭或群體中需要消耗糧食、需要供養的成員。
- 示例: "家中食口衆多,負擔沉重。" 意指家裡需要吃飯、需要養活的人很多。
- 來源依據: 此義項廣泛見于古代文獻和現代漢語用法,反映了人口與生計的基本關系。《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均收錄此義項。
-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食口"詞條釋義一。
-
指牲畜的胃口、食欲
- 此義項将"口"引申為牲畜的進食能力或欲望。
- 釋義: 指牲口吃食的欲望或能力的大小。
- 示例: "這匹馬食口好,長得膘肥體壯。" 意指這匹馬食欲旺盛。
- 來源依據: 此用法在農業、畜牧業相關語境中較為常見,尤其在描述牲畜飼養狀況時使用。
- 參考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雖未直接單列此義項,但"口"字條下有"(牲口)年齡"的引申義,結合"食"字,此用法在民間和專業領域(如畜牧學)廣泛認可。
-
古代特指寄食于貴族豪門的人(門客、食客)
- 這是"食口"在古代文獻中的一個特定含義。
- 釋義: 指依附于權貴之家,由其供養并提供服務的賓客、謀士或隨從。
- 示例: "孟嘗君食客三千。" 這裡的"食客"即指寄食于孟嘗君門下的衆多門客。
- 來源依據: 此義項直接源于曆史記載,如《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中對"養士"風氣的描述,"食客"即其别稱。
- 參考來源: 《史記·孟嘗君列傳》等曆史典籍。
-
經濟學/人口學概念:食口率
- 在現代經濟學和人口學中,"食口"的概念延伸為"食口率"。
- 釋義: 指一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國家)中,非生産性消費者(主要是需要撫養的兒童和老人)與生産性人口(勞動力)的比例。它衡量的是生産者需要負擔的消費者數量。
- 公式:
$$
text{食口率} = frac{text{非生産性人口數}}{text{生産性人口數}}
$$
- 來源依據: 此概念是人口經濟學的重要指标,用于分析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 參考來源: 人口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相關學術著作及教材,如研究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
應用示例:
- 古代語境(供養人口):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鄭玄注:"可任,謂丁強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疾者,皆不任役。" 賈公彥疏:"七人、六人、五人者,謂食口。" 此處"食口"即指一戶中需要供養的總人口(包括能服役的丁壯和不能服役的老幼)。
- 現代語境(家庭負擔): "隨着生育政策調整和老齡化加劇,部分家庭的食口負擔有所增加。"(指需要撫養的兒童和贍養的老人增多)。
- 畜牧業語境: "挑選種豬時,除了體型,還要觀察其食口是否良好。"(指食欲)。
"食口"的核心含義圍繞"需要消耗食物的人口或牲口"展開,既可指具體的人或牲口,也可抽象為經濟負擔的衡量指标(食口率),并在古代有特定社會階層(門客)的含義。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食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
指家庭或群體中需供養的人口
多指不勞動而消耗資源的人,後擴展為家口總稱。例如:
- 《商君書·墾令》提到“祿厚而稅多,食口衆者,敗農者也”,強調過多不勞而食者會影響農業生産。
- 唐代韓愈詩句“秩卑俸薄食口衆”,描述俸祿微薄卻需供養衆多人口的窘境。
- 清代劉大櫆記載“方氏……食口浩繁”,指家族人口衆多。
-
指牲畜的食欲或胃口
常用于農業或畜牧場景,例如:
- 王西彥《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中“小豬食口好”,形容牲畜進食狀态良好。
- 現代造句如“新買的小豬食口旺盛”,強調其健康生長。
二、詞源與演變
- 古代用法:早期多指非生産性人口,帶有批判性,如《商君書》将“食口衆”視為農業發展的阻礙。
- 現代延伸:中性化後可用于描述家庭負擔,或特指動物的進食情況。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曆史文獻:常見于古代政策論述或生活記錄(如詩詞、墓志銘)。
- 日常對話:多用于農村或養殖業,如評價家畜飼養狀态。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家口、閑人(第一義);食欲、胃口(第二義)。
- 反義詞:勞力、生産者(第一義);厭食、拒食(第二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商君書》、韓愈詩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館八月春貝筵辯谳避殿減膳慘裂長哭插頁辍食大國沙文主義滴點東來西去逗笑兒放射性雨鋒钜釜罂廣宇花鬘胡簏嚼筆腳鈎景企潏蕩可愛墾化遼海故家耄思美景夢槐柯内記名凝塵跑槽酺醵蒲桃髻乾白千千飯錢三強青珥勸誨确荦稔謀日月相瑞芽散開沙壩深海沈晦沈細石洫四通五達酸醎所善談風月駝價王居士望磚頑顔屋如七星纖碎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