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海之内,盡屬一家。指帝王擁有天下。引申為天下一統之意。《史記·高祖本紀》:“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漢 張衡 《西京賦》:“方今聖上,同天號於帝皇,掩四海而為家。”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劍詩》:“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參見“ 四海一家 ”。
(2).志在四方,到處為家。 明 羅貫中 《風雲會》第一折:“四海為家,寸心不把名牽掛。”
(3).喻人居無定所。 吳祖光 《闖江湖》第三幕:“咱們作藝的四海為家,兩個山碰不上,兩個人總有碰上的日子。”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間》詩:“他們是四海為家的兵士,過慣戎馬生活。”
“四海為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層解讀:
帝王一統天下
原指封建帝王占有全國領土,象征天下一統。例如《史記·高祖本紀》提到“天子以四海為家”,強調帝王統治的宏大規模。
志在四方,胸懷天下
後引申為志向遠大,不拘泥于故土或小天地,體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如郭小川詩句中描述的兵士“四海為家”即為此意。
居無定所,漂泊不定
也用于形容人漂泊無依的狀态,例如《闖江湖》中“作藝的四海為家”指居所不固定。
該成語從帝王專屬的宏大叙事,逐步擴展到個人志向與生活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四海為家》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到安心、自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把全世界當作自己的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四(口、兒、四畫)、海(氵、田、四畫)、為(丶、為、四畫)、家(宀、豕、六畫)。
來源:《四海為家》這個成語最早見于中國的一部古代文學巨著《左傳》中,其原意是指堯舜禹三代聖人倡導的治國理念,主張以天下為家,用治理四方之民。
繁體寫法:四海為家。
古時候漢字寫法:四(囗、四畫)、海(氵、目、四畫)、為(丶、斤、四畫)、家(宀、豕、六畫)。
例句:無論在任何地方,我都感到四海為家。
組詞:四海縱橫、四海飄零、四海之内皆兄弟。
近義詞:天涯海角、無拘無束、自在逍遙。
反義詞:憂心忡忡、漂泊無依、飽受困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