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古種族名。為 殷 周 西北境強敵。《易·既濟》:“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詩·大雅·蕩》:“内奰于中國,覃及 鬼方 。” 毛 傳:“ 鬼方 ,遠方也。” 朱熹 集傳:“ 鬼方 ,遠夷之國也。”參閱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易》、 王國維 《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
(2).泛指邊遠之地的少數民族。《文選·揚雄<趙充國頌>》:“遂克西戎,還師于京; 鬼方 賓服,罔有不庭。” 李善 注:“《世本》注曰:‘ 鬼方 ,於 漢 則 先零戎 是也。’” 唐 張說 《将赴朔方軍》詩:“恭憑神武策,遠禦 鬼方 人。” 清 趙翼 《苗人》詩:“莫笑 鬼方 陋,淳如 懷 葛 民。”
“鬼方”是中國古代文獻中頻繁出現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上古西北部族
鬼方是商周時期活躍于西北地區的強大部族,與中原政權長期對峙。據《周易·既濟》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商王武丁曾耗費三年時間征伐鬼方,可見其勢力之強。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考證,鬼方可能屬于早期遊牧民族,活動範圍涵蓋今陝甘北部至内蒙古西部。
泛指邊遠異族
隨着曆史演變,“鬼方”逐漸成為中原對邊遠少數民族的泛稱。如唐代張說《将赴朔方軍》詩雲“遠禦鬼方人”,即指代北方遊牧民族。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詩經》等典籍,漢代後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代異域。需注意,不同時期文獻對“鬼方”的具體指向可能存在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提示:若需了解鬼方考古研究進展,可參考王國維論著及近年北方青銅文化相關成果。
鬼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達了鬼魂的方向或所在位置。拆分鬼方的部首是鬼(ghost)和方(direction),其中鬼部表示鬼魂,方部則表示方向。
鬼方起源于中國古代民間的迷信觀念,認為鬼魂存在并能在特定的方向上運動。這種信仰流傳至今,鬼方一詞由此而來。
鬼方的繁體寫法為「鬼方」,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今天有所不同。鬼方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鬼方」,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他感覺到有一股寒意從鬼方傳來。
2. 祭拜時要面向鬼方磕頭。
組詞:鬼魂、方向、方位。
近義詞:鬼魂所在、鬼魂之處。
反義詞:人方、正常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