軿馬的意思、軿馬的詳細解釋
軿馬的解釋
并馬。《後漢書·陳忠傳》:“陛下以不得親奉 孝德皇 園廟,比遣中使緻敬 甘陵 ,朱軒軿馬,相望道路,可謂孝至矣。” 李賢 注:“軿,并也。”
詞語分解
- 軿的解釋 軿 í 古代一種有帷幔的車,多供婦女乘坐:“不見當時翠軿女,今年陌上又花開。” 筆畫數:; 部首:車; 筆順編號: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軿馬(píng mǎ)指古代一種帶有帷蓋、供人乘坐的馬車所駕的馬匹,特指用于牽引“軿車”的馬。該詞由“軿”(指有帷蓋的車)和“馬”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與古代車馬制度和交通工具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軿 (píng):指古代一種有帷蓋遮蔽、四面閉合或設有屏蔽的車子,也稱為“軿車”。這種車多供婦女、貴族或尊者乘坐,注重私密性和舒適性。《釋名·釋車》記載:“軿車,軿,屏也,四面屏蔽,婦人所乘牛車也。”可見其形制特點。
- 馬 (mǎ):指拉車的馬匹。
- 軿馬:合指專門用于牽引軿車的馬匹。其核心含義即服務于這種特定車型的駕馬。
-
軿車的特征與軿馬的作用:
- 軿車通常比普通轺車(敞篷輕便馬車)更為封閉、穩重,車廂設有帷幔或屏蔽,以遮風避雨并保護乘者隱私。它常見于貴族婦女出行或正式場合。
- 軿馬作為動力來源,其選擇需匹配車輛的用途:通常要求馬匹溫順、步伐穩健,以确保乘坐的平穩舒適,而非追求速度。這與戰車或驿傳所用馬匹的要求不同。
-
曆史文化背景:
- 軿車及軿馬的使用體現了古代嚴格的輿服制度和等級觀念。不同身份的人乘坐不同規格的車,所用馬匹的數量、毛色、裝飾等也有規定。
- 軿車常見于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貴族女性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相關記載可見于《後漢書》、《晉書》等史籍及《古詩十九首》等文學作品,如“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骊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其中雖未直接點明“軿馬”,但描繪的貴婦(羅敷自稱)出行場景及馬匹裝飾,與軿車、軿馬的規格相符。
- 隨着時代變遷,車制演變,軿車逐漸被其他車型取代,但“軿”作為車的一種類型及其文化意象保留在文獻和詞彙中。
“軿馬”特指古代用于牽引有帷蓋屏蔽的軿車的馬匹。其含義根植于中國古代的車馬文化、輿服制度和社會等級觀念,專指服務于特定車型(軿車)、追求平穩舒適而非速度的駕馬。理解該詞需結合“軿車”的形制、用途及其曆史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軿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軿馬(pēng mǎ)指“并馬”,即兩匹馬并行或并駕齊驅的狀态。該詞主要用于描述車馬并行的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
二、文獻出處
- 《後漢書·陳忠傳》中記載:“陛下以不得親奉孝德皇園廟,比遣中使緻敬甘陵,朱軒軿馬,相望道路。”
- 李賢注(唐代學者):“軿,并也。”此處指車馬隊列并列行進,體現儀仗的隆重。
三、綜合解析
- 詞義核心:“軿”通“并”,強調并列、并行的動作。
- 語境應用:多用于描述古代車馬儀仗的整齊排列或禮儀場合,如帝王、官員出行時的隊列。
四、其他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屬于生僻詞,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
- 讀音注意:部分工具書中“軿”可能标注為“píng”,但結合《後漢書》注釋及語境,此處應讀“pēng”。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謷然炒買炒賣瘡科觸鬭蠻争從政蜑船蕩轶大錢大物耳機餌料罰規封豕長蛇輔亮割據稱雄官渡柳海罵哄集火倉怙終不悛奬顧膠瑟教衛絜臯幾兒荊吳近上近視眼金書掎跖決殺垲垲客情空口說白話兩夏蔍苴賣術夢說明殛錢號輕猛秦火侵星瑞像蓐勞若斯上穹賞玩牲糈深衷石硪時英爽意碩勳碎役俗人童男童女外隸唯識文客消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