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時的 楚國 與 吳國 ,後泛指 長江 中下遊地區。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 荊 吳 鄭 衛 之聲,《韶》《濩》《武》《象》之樂。” 晉 陸機 《辯亡論上》:“﹝ 孫權 ﹞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 荊 吳 ,而與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樓雪夜宴集》詩:“目窮 衡 巫 表,興盡 荊 吳 秋。”
(2). 漢 初封建的九個同姓諸侯國之一。《漢書·諸侯王表》:“東帶 江 湖 ,薄 會稽 ,為 荊吳 。” 顔師古 注:“ 文穎 曰:‘即今 吳 也。 高帝 六年為 荊國 ,十年更名 吳 。’ 荊吳 ,同是一國也。”
“荊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地理兩個維度進行解析:
春秋時期的楚國與吳國
指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其中“荊”代指楚國(因楚國早期都城位于荊山地區),吳則指吳國。後逐漸演變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代稱,涵蓋今湖北、江蘇、浙江等地。
漢代諸侯國
漢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其範圍大緻包括今江蘇、安徽及浙江北部,後改稱“吳國”。
地理範疇
荊州位于今湖北,吳地位于今江蘇,故“荊吳”常泛指長江中下遊流域,如晉代陸機《辯亡論》中“跨制荊吳”即指控制該區域。
文學與曆史用例
在古籍中多用于對比或并稱,例如:
該詞從具體國家名稱發展為地理泛稱,反映了古代中國以核心地名代指區域的文化習慣。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變遷,可參考《漢書·諸侯王表》等文獻。
《荊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解釋和提供相關信息。
《荊吳》的部首分别是:“艹”(草字頭部)和“口”。其中,“艹”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的字;“口”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口、物品或動作有關的字。
《荊吳》一共有9個筆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艹”部為3畫,“口”部為6畫。
《荊吳》這個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地名相關。其中,“荊”指的是荊州,古時在今天湖北省境内;“吳”指的是吳國,古時在今天江蘇省一帶。
《荊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荊吳」。
在古代,漢字《荊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這是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有一些部首和結構發生了變化。然而,大體上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1. 他來自荊吳兩地,對中國古代曆史有深入研究。
2. 荊吳之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地理風光。
以《荊吳》為核心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
- 荊吳之地
- 荊吳曆史
- 荊吳文化
《荊吳》的近義詞可以是:“荊州吳國”。
由于《荊吳》本身是指兩個地名,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