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唯識的意思、唯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唯識的解釋

佛教語。謂一切事物皆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識、靈性等八識所變現,沒有心外之物。《楞嚴經》卷五:“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六十》:“ 太虛 倒并不專講佛事,常論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員們,偏好問他佛法,什麼‘唯識’呀,‘涅槃’哪。”參閱《成唯識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唯識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理論,強調一切現象皆為心識所現,并無獨立于識的外境。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梵語"Vijñapti-mātratā",意為"唯有識"。該理論主張:

  1. 外境由心識變現:我們感知的色、聲、香、味、觸等外境,實為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的顯現
  2. "唯識無境":現象界本質是心識活動,不存在獨立于心識的客觀實體

二、核心觀點

  1. 八識體系:将心識分為八層次

    •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感知具體事物)
    • 第六識:意識(綜合判斷)
    • 第七識:末那識(自我執著)
    • 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庫,含藏所有經驗潛能)()
  2. 三性理論

    • 遍計所執性:凡夫誤認現象為實有
    • 依他起性:現象依因緣而生
    • 圓成實性:超越執著的真實空性

三、宗派理論基礎 唯識宗立論依據《解深密經》等經典,強調:

  1. 種子熏習說: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遇緣現行,形成經驗世界
  2. 轉識成智:通過修行将染污識轉為清淨智慧

該理論通過分析心識結構,揭示"萬法唯識"的深層原理,為佛教修行提供認識論基礎。如需更完整體系,可參考《成唯識論》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唯識

《唯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亻(人) 月(月)

筆畫:總計13畫

來源

《唯識》一詞出自佛教術語,指的是佛教唯識學派。該學派強調唯心主義觀點,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由意識構成。

繁體

《唯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作“唯識”,字形略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例句

1. 佛學研究中,探讨《唯識》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法。

2. 唯識學派認為,一切世界現象都是基于意識而存在。

組詞

唯心、唯物、識别、識字、識見

近義詞

唯心主義

反義詞

唯物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