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深貌。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易》、《書》、《詩》、《春秋》之肅若泬若, 周 秦 間數子之縝若峍若。”
“峍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多用于文學性描述,如描繪自然景觀(山巒、雲霧)或抽象概念(思想、學問的深奧)。
例句:
“遠望群峰峍若,隱于雲霭之間。”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且權威文獻記載較少(當前僅見于低權威性來源),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或通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峍若》(lí ruò)是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普通話中常用來形容山峰高聳、群山起伏的景象。這個詞意味着山勢之險峻、高大、雄偉。
《峍若》由“山”(山部首)和“夭”(夭部首)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山”字是第 46 個部首,也是筆畫的第三畫;“夭”字是第 35 個部首,是筆畫的第 3 畫。
《峍若》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較為罕見。可以在《說文解字》的“峗”字釋義中找到類似的意思。而這個字可能是由兩個相同的“山”字組成。在繁體字中,可以使用“嶿”來表達這個意思。
在古代,字形的變化非常多樣,所以我們很難确定《峍若》在古代漢字中的确切形式。根據現有文獻和字源研究,推測《峍若》可能是由一個“山”字和一個“夭”字組成。但這個推測并不一定準确。
1. 北國的雪山連綿起伏,峍若雲霄,給人一種壯麗的景象。
2. 這座城市周圍環繞着峍若的山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組詞:峍若之巅(山的最高峰)、峍若群山(高大的山巒)。
近義詞:高聳、巍峨、險峻。
反義詞:平坦、平緩、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