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叔齊的意思、叔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叔齊的解釋

商 孤竹君 之子,名 智 (或作 緻 ),字 公達 , 齊 為谥號。《論語·公冶長》:“ 伯夷 、 叔齊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鹖冠子·備知》:“ 伯夷 、 叔齊 能無盜,而不能使人不意己。”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是以 伯夷 、 叔齊 避 周 ,餓于 首陽 之下,後世稱其仁。”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 叔齊 年紀二十六光景,裝束與 伯夷 相似,怆惶自右翼跑出。”參見“ 伯夷叔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叔齊,是中國古代曆史人物伯夷之弟的專稱,常與兄長伯夷并稱“伯夷叔齊”。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文化背景解釋如下:

一、本義與身份

叔齊是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一帶)國君的次子,“叔”表示排行第三(伯仲叔季),“齊”為其名。其父欲立叔齊為嗣,但叔齊堅持禮法,認為長子伯夷更應繼位,遂與兄長互讓君位并一同逃離孤竹國。該記載見于《漢語大詞典》對“叔齊”的釋義,強調其作為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禮讓行為[《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事件與文化象征

叔齊與伯夷因反對周武王伐纣的“以暴易暴”,恥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此事被司馬遷載入《史記·伯夷列傳》,成為儒家推崇的“仁義”典範[《史記·伯夷列傳》]。後世以“伯夷叔齊”象征:

  1. 高潔守志:堅守道德原則,不妥協于時勢;
  2. 禮讓精神:兄弟讓國,打破世俗權力争奪邏輯;
  3. 批判精神:對政權更疊的倫理性質疑。

三、語言使用與延伸

在漢語中,“叔齊”極少單獨使用,固定與“伯夷”連稱。其名字已成為文化符號,常見于典故、詩詞及成語中,如“不食周粟”即源于二人事迹。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叙述和道德讨論,體現傳統價值觀的傳承[《中國曆史人名大辭典》]。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論語·公冶長》:孔子稱二人“求仁而得仁”,奠定其儒家道德偶像地位。
  2. 《孟子·萬章下》:孟子評其“聖之清者”,強調其清廉節操。
  3. 《呂氏春秋·誠廉》:贊譽二人“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賦予其精神不朽的象征意義。

“叔齊”作為專有名詞,承載着中國古代禮讓、忠義、氣節的文化内涵,其意義遠超姓名本身,成為中華倫理思想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之子,其人物形象與曆史典故主要通過以下方面體現:

一、身份背景

叔齊(約公元前12世紀)本名墨胎緻,字公達,谥號“齊”,為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國君第三子。其父孤竹君曾立叔齊為繼承人,但叔齊在父親去世後堅持讓位給長兄伯夷,由此開啟兄弟二人的傳奇經曆。

二、主要事迹

  1. 推位讓國
    孤竹君欲傳位叔齊,但叔齊認為按宗法應由長子伯夷繼位。伯夷則以父命不可違拒絕,最終兄弟二人共同離開孤竹國。

  2. 叩馬谏伐纣
    投奔西周後,恰逢周武王伐纣。兄弟二人以“父死不葬而用兵不孝,以臣弑君不仁”為由攔馬勸谏,被姜太公稱為“義人”而未遭責罰。

  3. 不食周粟
    商亡後,二人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因認為薇菜亦屬周土産物,最終絕食而死,臨終作《采薇歌》明志:“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三、曆史評價

四、争議考據

關于其名諱存在不同記載,《史記》作“叔齊”,《呂氏春秋》稱“子州支父”,而《莊子》等文獻對其隱居細節亦有差異,但核心氣節叙事高度統一。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典籍記載及現代考據研究,完整文獻可參考《史記·伯夷列傳》及曆代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班草苞并包巟慘域茶花賦朝阙成積楚越之急忖測打秋風帝州端拜餓踣方雷氏幡旗翻語肥城分豁符告改版甘香冠緌姑爹貴治骨目寒年紅銅侯爵诙奇家教較勁蛟胎九龍壁課算口齒生香拉擸路費羅行率稅馬監沒臉沒皮門包孟林筍妙舞耨斡咆怒前殿千裡草挈帶卿子三句甜兩句苦讪谑受惠司冊私押通奏衛守五府先幾攜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