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覺和吃飯。亦用以泛指日常生活。《列子·天瑞》:“ 杞國 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 南朝 宋 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懷抱觀古今,寝食展戲謔。”《水浒傳》第一一六回:“ 宋江 在 桐廬 紮駐寨栅,又見折了 院小二 、 孟康 ,在帳中煩惱,寝食俱廢,夢寐不安。”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此等造詣,非可言傳,隻宜多購 元 曲,寝食其中,自能為其所化。”
“寝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ǐn shí,其基本含義指睡覺和吃飯,常被用來泛指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用法:
字義拆分:
引申義:
強調基本生活需求
例句:
“理性對比後,幹部們喚起了寝食難安的責任感。”()
“杞人憂天地崩墜,廢寝食者。”(《列子·天瑞》)
描述極端情緒影響
常見搭配如“寝食俱廢”“寝食不安”,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因極度憂慮、悲傷等情緒導緻無法正常生活。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寝食(qǐn shí)是一個成語,意為睡眠和進食,也指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寝(qǐn)字的左右構成部首是宀(mín)和日(rì),總共8畫。食(shí)字的左右構成部首是食(shí)自身,總共8畫。
寝食一詞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下》:“必寝食之鄉”,意為“睡覺和進食都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後來逐漸演化為包含更廣泛意義的詞語。
寝食的繁體字為寢食。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寝字有多種寫法,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形狀為「卧」,表示躺下或者睡覺的姿勢;食字也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是「襣」,表示以衣服為席地進食。
他一向守着“勤能補拙就自然”的人生哲學,認為隻要足夠努力,寝食不分秒。
寝衣、寝具、就寝、寝室
居住、休息
饑寒、無依無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