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炰烋的意思、炰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炰烋的解释

亦作“ 炰哮 ”。亦作“ 炰虓 ”。1.猛兽怒吼。亦形容人嚣张或暴怒。《诗·大雅·荡》:“咨汝 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 笺:“炰烋,自矜气健之貌。” 唐 陆贽 《奏论裴延龄奸蠹书》:“炰烋礼义之府,衊污清明之朝。” 明 唐顺之 《赠督府张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诗:“无知丑虏恣炰虓,谁识元戎庙略饶?”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瞿忠宣公集》引 瞿 文曰:“吾作一书,告以不能即日交代之故,彼初炰烋,已而勉强延过一月,至正月廿六则已到任矣。”

(2).指嚣张跋扈的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赐以棺、衣,殯敛於宅”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世主若能远览先王闲邪之至道,近鉴狡肆徇利之凶心……则不恭可敛衽於一朝,炰哮可屈膝於象魏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炰烋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读音为“páo xiāo”。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本义指猛兽咆哮之态,后引申为形容人嚣张跋扈、盛气凌人的行为表现。其词源可追溯至《诗经·大雅·荡》中“炰烋中国”的记载,此处描述周厉王暴虐统治下民怨沸腾之状。

从构字角度分析,“炰”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火气上行”,原指食物包裹炙烤时发出的声响,后衍生出暴烈之意;“烋”字在《玉篇》中注为“气盛貌”,二字组合强化了声势浩大、气焰嚣张的语义特征。

在具体应用中,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权贵作恶的场景,如明代焦竑《国朝献徵录》记载:“权阉炰烋,荼毒缙绅”,生动刻画了宦官专权时期对士大夫的残酷压迫。现代汉语中虽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文献或解析传统戏曲唱词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炰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和古文用例分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实为“咆哮”的通假写法。“炰”音同“炮”(páo),本义指烧烤食物;“烋”音同“哮”(xiāo),但在此处借作“哮”,二字组合后整体表“怒吼、叫嚣”之意,常见于古籍中形容人的嚣张气焰或暴怒状态。

  2. 古文用例
    如《诗经·大雅·荡》中“汝炰烋于中国”,即用“炰烋”描述统治者暴虐跋扈、欺压百姓的姿态。后世文人(如明代王世贞)亦沿用此词讽喻权贵。

  3. 现代使用
    当代汉语已罕用该词,多出现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引用古语增强修辞的场合。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炮制”“休烋”等形近词混淆。

建议在具体文本中遇到该词时,优先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含义,必要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进行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劝白骥便宁窆葬搏战仓鹒笒隋唱造差委出禅刺儿菜淡洁诞欺耽饶迭里督参掇拾飞烟冈子割弃过重古逸骇俗禾役和约火林山硷气捡校较竞极运军幕梅蕊面南背北内帑倪嗣冲平易近人前疾清浄寂灭秋箨区划曲江攘手舍己救人审判官蛇师失候誓念手帕私春索铁陶轮提掳通洞统共痛嫉佗城握发殿汙伤咸肉庄笑呷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