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璧還。《三俠五義》第四八回:“於衆官祝賀,凡送禮者俱是璧回。”
璧回(bì hu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為将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給原主,常含恭敬、鄭重之意。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來源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基礎釋義
指将他人饋贈之物或暫借之品,以完好無損的狀态歸還。強調歸還時物品如初,體現對受贈者或物主的尊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03頁,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6頁。
引申義
引申為對他人情意或信任的珍視,通過鄭重歸還表達不占便宜的君子之風。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第32頁,中華書局。
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至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羁贈其玉璧。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後,命人将玉璧原樣送回,并附言:“吾非貪寶,特以報德。”此事成為“璧還”“璧回”的典故來源,象征重義輕利、恪守禮信。
來源:《左傳譯注》(上冊),中華書局,2013年,第245頁。
多用于正式書信或文雅場合,如:“承蒙惠贈珍本,今已拜讀,謹當璧回。”(《書信禮儀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常見于謝絕饋贈時,表達“心領而物歸”的禮節,如:“厚賜概不敢受,謹此璧回。”(《中華禮儀用語手冊》,語文出版社)
“璧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 的價值觀,以“玉璧”象征貴重之物,強調人格操守高于物質占有。其使用場景常與“完璧歸趙”典故呼應,共同體現對信義與契約精神的崇尚。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78頁。
“璧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将收到的禮物原封不動地退回,常用于表達委婉拒絕或恪守禮節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詩詞、小說),可參考《三俠五義》等文獻原文。
捱牌暗數梎柌拔兵本鄉本土變文協韻賓會不礙事不搬陪谄德塵滓嗤鼻雠勘刺灸粗砺存勞大而化之澹沲丹陸地理學鬥試風舉分進合擊工絶故人顧矚海槎賀份狠辣懷附皇闼回翔昏姻将衛劫路介之推金貂贳酒九澤魁星閣林權麗着落羽墨突不黔屏風馬婆侯伎潑言語谯镌切字青梧親上做親勸釋勝遊詩敵蜀道易説天天扉田圃忘形交偉力曉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