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牽引繩索以度過障礙或超越目标。《宋書·夷蠻傳論》:“ 漢 世西譯遐通,兼途累萬,跨 頭痛 之山,越繩度之險。” 南朝 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莫不梯峯挂迥,越繩度之山。” 唐 薛勝 《拔河賦》:“洎标紛以校力,突繩度而就強。”
“繩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含義
指通過牽引繩索跨越障礙或達到目标。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宋書》提到“越繩度之險”,描述利用繩索跨越險峻地勢的行為。唐代薛勝的《拔河賦》中“突繩度而就強”也體現了繩索牽引的競争場景。
比喻義
可引申為“法度”或“衡量事物的标準”。例如《漢典》解釋其“猶法度”,強調規則或準則的象征意義。部分詞典将其類比為“用繩子量度”,以體現對事物的規範或衡量。
用法特點
繩度(shéng d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繩索或線來測量或标示長度。
繩(shéng)的部首是纟(纟為“納早文今絲”,表示與纖細、織物相關的事物),共8畫;度(dù)的部首是廣(廣為“戈即舊廣”),共4畫。
繩度的來源:繩,古代用來繞成盤曲的繩子;度,表示測量、标準的意思。繩度本義為用繩子作為标準進行測量。
繩度的繁體字為繩度。
在古代寫繩度時,繩字的形狀稍有差異,例如宋體、楷書等字體的字形會略有不同。
1. 他用一個細繩度量了一下桌子的長度。
2. 這塊地的面積要由專業人員進行繩度測量。
繩索、繩結、繩縛、度量、度量衡
測量、量度、計量
誤差、失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