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的意思、四體不勤的詳細解釋
四體不勤的解釋
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詞語分解
- 四體的解釋 ∶指人的四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書法中指真、草、隸、篆四種字體詳細解釋.四肢。《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幹。” 清
- 不勤的解釋 .不勤勞,不勞苦。《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管子·大匡》:“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左傳·襄公四年》:“以德綏戎,師徒不勤。”.不盡,不窮竭。《老
專業解析
"四體不勤"是由"四體"和"不勤"構成的成語,其漢語詞典釋義可分解為三個層次:
一、本義溯源
"四體"指人體的四肢,《說文解字》将"體"訓為"總十二屬也",即身體各部分的總稱。"不勤"出自《尚書·周官》"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表不勞作之意。該成語最早見于《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用以批評脫離勞動生産的行為。
二、語義演變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兩層含義:①原指四肢不勞動,後引申為不參加體力勞動;②泛指懶散不事勞作的生活狀态。現代漢語中多取第二層引申義,如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将其歸入行為動詞類,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缺失。
三、語用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貶義成語,使用場景多涉及對懶散生活态度的批評。其近義表達有"遊手好閑""好逸惡勞",反義對應"胼手胝足""躬耕樂道"等。在語體色彩上屬于書面語,常見于政論文章及道德訓誡語境。
(參考資料:1.漢典網《說文解字》條目;2.中華書局《論語譯注》;3.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4.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四體不勤”是漢語成語,通常用于批評脫離勞動、懶散敷衍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四體指人的四肢(頭、手、腳、身體),不勤意為不勞動、懶散。合指四肢不勞動,脫離實際生産活動。
- 引申義:形容人懶散、好逸惡勞,缺乏實踐能力或生活常識。
二、出處與典故
- 原始出處:出自《論語·微子》。孔子弟子子路向一位老農詢問孔子去向,老農反問:“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連四肢都不勞動、五谷都分不清的人,怎能稱為老師?)。
- 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儒家對勞動實踐的重視,強調知識與行動結合。
三、語法與用法
- 詞性:主謂結構,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常見搭配:常與“五谷不分”連用,批評脫離實際、缺乏常識的人,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四、例句與近反義詞
- 例句:
- “你也該學一學人家眉妹子,不應四體不勤,好逸惡勞。”(劉紹棠《瓜棚柳巷》)
- “新一代青年不應四體不勤,而需全面發展。”
- 近義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反義詞:孜孜不倦、不辭辛勞。
五、擴展知識
- “五谷”指代:稻、黍、稷、麥、豆,是古代農業社會的核心作物。
- 現代啟示:該成語至今仍用于提醒人們重視勞動實踐,避免理論與實際脫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然無事标鮮必丢不搭筆舌螭桷寵物沖佑觀打把子的溜溜點唱讀赗笃耨趺鼻共話骨軟肉酥海瀕還到橫撄換鬥移星賈貿鑒察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艱患角先生捷得進出口即序開裆褲刊版誇薦苦熬虧骞刳形去皮爛眼邊立地書廚列甯裝列士例話靈桃霖霪溟沉辟稱其道無由起稿漆吏輕寶秦規入抄室迩人遐私器台地天菩薩委陋嵬嶷翁翁汙行霞腮屑播西階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