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罵詈”。罵,斥罵。多用作書面語。《史記·魏豹彭越列傳》:“今 漢王 慢而侮人,駡詈諸侯羣臣如駡奴耳。”《百喻經·婦女欲更求子喻》:“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傍有智人,嗤笑罵詈。”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子疾漸劇……努目向人,勢甚洶湧,他人近前尚可,獨與父若宼仇,指名駡詈。”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也沒有特别的罵詈之辭,要專一傾注在素馨和香蕉上。”
“罵詈”是一個漢語詞語,屬于書面用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用言語斥罵、辱罵,通常帶有強烈貶義。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2. 結構與發音
3. 曆史用例
4. 現代使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傾向用“辱罵”“咒罵”等詞替代。
總結
“罵詈”強調書面化的嚴厲斥責行為,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史記》相關篇章。
罵詈(mà lì)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描述言辭或舉止粗俗、惡劣、失禮,以侮辱、侮蔑、辱罵他人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不文明的語言或粗鄙的态度。
罵詈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第一個字是“罵”,第二個字是“詈”。
“罵”的部首是馬,并且有6個筆畫。它指的是用惡言辱罵、責備、指責他人。
“詈”的部首是言,并且有12個筆畫。它指的是辱罵、诋毀、批評。
罵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在現代簡化字中,這個詞的拆分和書寫方式沒有發生變化。在繁體字中,罵詈的寫法是「罵詈」。
在古代漢字中,罵詈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它依然由兩個字組成。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駡詈」。
1. 他罵詈了那個無辜的女孩,使得她非常傷心。
2. 不管面對什麼情況,我們都應該保持冷靜,而不是罵詈他人。
組詞: 詈罵、辱罵、漫罵
近義詞: 辱罵、惡言、責罵
反義詞: 贊美、贊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