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皦不昧的意思、不皦不昧的詳細解釋
不皦不昧的解釋
不明不暗。形容恍惚不可捉摸。語出《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物,無物之象,是謂愡恍。” 南朝 齊 王屮 《頭陁寺碑文》:“惟怳惟惚,不皦不昧,莫繫於去來,復歸於無物。”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不昧的解釋 .不忘。《逸周書·王會》:“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注:“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樹雞栅》詩:“不昧風雨晨,亂離減憂慼。” 宋 曾鞏 《左仆射門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尚其不昧,
網絡擴展解釋
“不皦不昧”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分解
-
字面含義
- 皦(jiǎo):意為“明亮、清晰”。
- 昧(mèi):意為“昏暗、模糊”。
組合後,“不皦不昧”字面指“不明亮也不昏暗”,形容一種介于清晰與模糊之間的狀态。
-
引申含義
- 恍惚不可捉摸:形容事物或現象超越常規認知,無法用明确的語言描述。
- 哲學意境:體現道家對“道”的诠釋,強調超越二元對立(如明暗、有無)的混沌狀态。
出處與背景
-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原文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描述“道”的玄妙特質。
- 南朝碑文引用:如《頭陀寺碑文》中“惟恍惟惚,不皦不昧”,用于表達佛教與道家思想的交融。
用法與語境
- 書面語特征:多用于哲學、文學領域,強調抽象或超驗的意境。
- 結構特點:ABAC型成語(如“不X不Y”),聯合式表達。
- 例句參考:
該成語既是對道家思想的凝練表達,也是漢語中描述“混沌”“不可名狀”狀态的典型詞彙,常見于古典文獻及哲學讨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老子》原文或南朝相關碑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皦不昧:一個詞彙
不皦不昧是一個相對較少使用的詞彙,表達了一種不含有惡意或不誠實的态度。下面是關于不皦不昧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不(一)+ 皦(白)+ 不(一)+ 昧(日)= 不皦不昧,總共4個部首,14個筆畫。
來源:不皦不昧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中。它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誠實、純潔,沒有虛僞、不招搖,不隱瞞事實、不耍小聰明的樣子。
繁體:不皦不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不皦不昧」。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不皦不昧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含義和用法與現代相似。
例句:他的行為舉止不皦不昧,總是充滿真誠和善意。
組詞:不皦不昧是一個完整的詞彙,一般不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
近義詞:真誠、純潔、坦率
反義詞:虛僞、招搖、隱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