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明 方孝孺 《書夷山稿序後》:“吾觀 四明 蔣先生 ,羈寓數千裡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澁之态,是安可謂之窮士乎?”參見“ 尺籍伍符 ”。
“尺竹伍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ǐ zhú wǔ f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指古代軍隊中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以及士兵之間互相作保的守則。後引申為對軍隊的代稱。
明代方孝孺在《書夷山稿序後》中曾引用該詞:“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此處以“尺竹伍符”代指軍隊環境,強調即使在軍務繁重時仍能專注創作。
需區分部分來源(如)的錯誤解釋,例如将其誤釋為“形容才華出衆”。正确含義始終與軍隊制度相關,其他解讀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解。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古籍注解。
《尺竹伍符》是一組漢字,意為"尺子、竹子、五、符號"。它指的是用來測量長度的尺子、竹子、表示數字五以及符號。
《尺竹伍符》的部首拆分是:屍尺、竹、人伍、竹、貝符。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将其拆分為屍、尺、竹、人、伍、竹、貝和符這幾個部分。
《尺竹伍符》是現代漢字的組合,沒有特定的出處和來源。
在繁體字中,将《尺竹伍符》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為"尺竹伍符"。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尺竹伍符》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
1. 他用一根尺子測量了桌子的長度。
2. 園中的竹子高大而茂密。
3. 五顆蘋果放在了桌子上。
4. 符號表示了一個特定的含義。
1. 尺度: 用于測量物體長度或距離的标準。
2. 竹籃: 用竹子編織而成的籃子。
3. 伍員: 古代指軍隊中的士兵。
4. 符號: 用來表示某個意義或概念的記號。
1. 尺寸:用來表示長度、寬度、高度等的大小。
2. 竹筷:由竹子制成的用來夾取食物的工具。
3. 五十: 數字字義中的50。
4. 标記:用來表示特定含義或者作用的符號。
1. 厘米: 一個長度單位,是長度的百分之一。
2. 雄竹: 長得高大茂密的竹子。
3. 五百:數字字義中的500。
4. 解碼:取消或解開符號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