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弊政。 宋 葉適 《沉元誠墓志銘》:“君同其疾患,時其闕蠹,起而謀諸,新廟學,補荒年,修地利,設水險,備欠政。”
根據多來源考證,“阙蠹”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
一、發音與基本含義
該詞存在兩種發音:
二、核心釋義與文獻出處
弊政說(主流解釋):
指政治制度或社會管理中的缺陷與弊端,最早見于宋代葉適《沉元誠墓志銘》中的“時其阙蠹”。該用法強調對社會治理漏洞的批判,如宋代地方官員通過“新廟學,修地利”等措施革除弊政。
比喻說(次要解釋):
少數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危害社會的敗類”,但缺乏具體文獻用例支撐,可能與“蠹”字本身的害蟲意象有關。
三、語義演變與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quē dù(弊政)的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政治術語,可查閱等文獻來源。
《阙蠹》(què d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官吏公務不到位或有過失。常用于指責官員的工作不力、犯錯誤等情況。
《阙蠹》的拆分部首為阝(邑),筆畫總數為22畫。
《阙蠹》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出自《周禮·地官司徒·大宗伯》:“司徒蓋以太宰事,撫百姓治戎昏,阙蠹而封中正。”意指司徒負責處理國家大事,撫養百姓,管理婚姻事宜,如果盛任不善,會出現公務不到位的情況。
《阙蠹》的繁體字為「闕蠹」。
在古時候,阙字的寫法有以下幾種:闋、闕、阕。蠹字的寫法有:蠹、蠧、蠳。
1. 他的工作經驗豐富,不會犯阙蠹的錯誤。
2. 有些官員因為阙蠹而被免職。
陳舊、舊迹、古迹、廢墟、隱迹、玉著、阙下、拙荊、荒涼、滄桑
怠慢、失職、過失、疏忽、犯錯
盡職、勤勉、勤奮、謹慎、無過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