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瓠瓜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上·瓠》:“《食物本草》: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种,又名‘匏壶’。” 章炳麟 《东夷诗》之四:“三岁术已尽,腹空如匏壶。”
“匏壶”一词可从字面含义和器物特征两方面解释,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如下:
一、字面含义
“匏壶”是瓠瓜(葫芦的一种)的别称,特指其果实形状。古代文献如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提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种,又名‘匏壶’。”章炳麟《东夷诗》中也有“腹空如匏壶”的比喻。
二、器物特征
形制与用途
匏壶是模仿葫芦造型的容器,流行于战国至汉代,主要用于盛酒或水。北方地区的陶匏壶多仿青铜礼器,用于祭祀;岭南地区则多为日常盛贮器。青铜匏壶(如鸟盖瓠壶)常饰以鸷鸟、蟠虺纹等,兼具实用与礼器功能。
文化内涵
作为礼器,匏壶与古代天文学关联密切。学者张颔指出,青铜匏壶可能模仿“匏瓜星”与“天鸡星”形状,祭祀时用于盛放象征质朴的“玄酒”。《礼记·郊特牲》也记载“器用陶匏”以体现古礼。
材质演变
早期以陶制为主,后出现青铜材质。紫砂工艺兴起后,匠人如顾景舟以“匏”为灵感设计茶壶,拓展了其艺术形态。
总结
“匏壶”既是植物别称,也是古代器物,承载着实用、礼仪与天文崇拜的多重意义。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的文化差异。
匏壶(páo hú)是一个古汉字词汇,包含4个字形部件。这个词的构成为“匚”、“⺆”、“士”和“古”的组合。
“匚”是一个简化的壶形,代表容器。在字典中,“匚”被归类为“匚部”。
“⺆”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形似“亼”,代表人。这个部首被称为“冬字旁”。
“士”表示一个成年男子,有时也可以用作男性的泛称。在字典中,它被归类为“士部”。
“古”是一个表示古代的字,常用于指代古代的事物。在字典中,它被归类为“古部”。
《匏壶》一词起源于古代,用来指代一种以“匏”为原料制作的容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葫芦”。因为匏壶具有形状奇特、质地坚固等特点,所以在古代常被用来作为装物、盛水等用途。
在繁体字中,匏壶的写法保持不变。所以,在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匏壶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与现代不同的特点。以匏壶为例,它们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稍有差异,但整体结构保持一致。
以下是一些关于匏壶的例句:
1. 他从庭院里取出匏壶,端来端去,表演了一个把戏。
2. 农民用匏壶装满了清水,准备浇灌庄稼。
3. 这个古代宝剑被保存在一个匏壶里,显得格外神秘。
组词:匏中(指匏壶的内部)、匏匏(指形状与匏壶类似的东西)
近义词:葫芦、葫芦状
反义词:非匏壶、非葫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