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水橫溢。 金 王若虛 《焚驢志》:“未幾而雨,則彌月不解,潦溢傷禾。”
“潦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iáo yì,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潦溢”強調因過量降水或水流失控導緻的災害性溢出,兼具自然現象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屬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代用法,可參考《焚驢志》原文。
潦溢(liáo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水流滿溢而泛濫的意象,形容水勢洶湧、湧動。第二個意思是指文字或液體流拓在紙上造成的模糊、不清晰的現象。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文字潦草、湧動或溢出的情況。
潦溢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豆(豆字底),其中,氵代表“水”,豆是“水”的象形字。潦溢的總筆畫數是16畫。
潦溢一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太史公》中,後來也出現在其他古代文獻中,如《漢書·藝文志》等。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水流洶湧、聲勢浩大或文字模糊、湧動等情況。
潦溢的繁體字為「潦溢」,與簡體字完全一緻。
在古代,潦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不變。例如,在金文和篆文中,字形可能更為古樸、筆畫寫法也更加獨特。然而,這些古代文字的寫法已經漸漸不再使用。
1. 暴雨過後,河水潦溢,沖毀了沿岸的堤壩。
2. 這篇手寫作業字迹潦溢,幾乎看不清楚。
流潦、潦洄、潦倒、潦漢、潦草。
洪水泛濫、奔湧、湧動。
涓涓細流、漣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