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季俗的意思、季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季俗的解釋

指末世頹敗的風俗。《宋書·明帝紀》:“庶淳風至教,微遵太古,阜財興讓,少敦季俗。” 唐 劉待價 《獨孤仁政碑》:“季俗為之懲革,淳風由是興行。”《舊唐書·後妃傳上·賢妃徐氏》:“雖馳華於季俗,實敗素於淳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季俗”是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季”在古漢語中可指代末位時序,《說文解字》釋為“少稱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幼小之末”,後衍生出“季節之末”的涵義。“俗”本義指長期形成的社會風尚,《禮記·曲禮》鄭玄注雲“習也,謂常所行與所惡也”。二字複合後,“季俗”特指某個曆史時期末期的社會風氣,尤含世風衰頹之意,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載“魏晉季俗,尚虛談而廢實學”。

二、訓诂學依據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明确釋義為“末世的風俗”,引《晉書·儒林傳序》“逮惠帝不造,懷愍徙都,衣冠殄盡,禮樂崩淪,季俗陵遲,遺風餘烈”為書證。清代樸學家王念孫《廣雅疏證》中,亦将“季”訓為“末”,與“孟仲”形成時序序列的對應關系。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當代語言實踐中,“季俗”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曆史語境,可引申指任何事物發展末期的特征現象。如民俗學研究論文中常見“春節季俗中的守歲儀式”等表述,此處“季”取“季節”本義,詞義中性化。這種語義擴展體現了漢語詞彙系統的動态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季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末世頹敗的風俗,常用于描述社會末期道德或風氣的衰敗。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季”在古漢語中有“末、末期”的含義(如“季世”指末世),“俗”指風俗、習氣。組合後,“季俗”特指末世時期頹廢、敗壞的社會風氣。

  2. 文獻例證

    • 《宋書·明帝紀》提到:“少敦季俗”,意為通過教化減少末世風俗的負面影響。
    • 唐代劉待價在《獨孤仁政碑》中寫道:“季俗為之懲革”,強調對頹敗風俗的革除。
    • 《舊唐書》也以“馳華於季俗”批評浮華風氣對淳樸的破壞。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社會風俗的演變,可參考《宋書》《舊唐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財如命幫套抱弄北寒帶贲戋敝褐博臨闡衍翠娥簹篁單簡丹溜打甚麼不緊低燒鬥茗惡肉返景蜰蟲覆巢之下無完卵俘級割有官況果實寒牀豪羊鴻原牋天舊曲局笮跨鶴纏腰枯槁客葵傾懶拖拖岚岫林熙吏舍六喻鳴橹潛君歧出歧入求益反損軟木磚三尺殺機沙莽牲殺莘莘将将申宥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撈四術搜練溏洩豚犢徒語玩法晩父危言谠論鹹水寫實主義喜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