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白旄。用旄牛尾為飾的白旗。古代用以指揮軍隊作戰。《文選·史岑<出師頌>》:“昔在 孟津 ,惟師 尚父 ,素旄一麾,渾一區字。” 李善 注:“《尚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
(2).用作君主的儀仗。 明 徐祯卿 《從吳學士侄奎觀模米襄陽山水圖并學士題識》詩:“白雲縹緲 蒼梧 遙,旖如 湘君 垂素旄。”
“素旄”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揮軍隊的白旗
指用白色旄牛尾裝飾的旗幟,常用于戰場指揮。例如《尚書》記載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即手持素旄發號施令。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軍事中旗幟的象征意義。
君主的儀仗用具
作為帝王或高規格典禮中的儀仗标志,素旄象征權力與威嚴。例如《文選·史岑》中描述姜尚(師尚父)以素旄統一天下,側面印證其儀仗功能。
需注意,“素”指白色,“旄”是牦牛尾制成的旗飾,兩者結合既強調顔色,也突出材質與等級。若需更詳細文獻例證,中的原文引述。
《素旄》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白色的旗幟。在古代,素旄是一種************、純潔的象征,常用于特殊場合或正式儀式中。
《素旄》的部首是⺼(月字旁),總共由9個筆畫構成。
《素旄》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莊子·徐無鬼》篇中。在該篇中,作者寫道:“夫旗非有旗也,所以示之以無旗也,象人無處也。凡觀虛者,其目也虛。”這段文字中就提到了“旗”,可以理解為旗幟。而“素”則表示白色。
《素旄》的繁體字為「素旄」。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包括《素旄》這個詞。在古時候,它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例如,其古時候寫法可能為「素旄」或「素麾」。
1. 國王舉起了手中的素旄,象征着他對和平的承諾。
2. 部隊集結時,戰士們高舉素旄,氣勢磅礴。
素旄并無常見的組詞用法,不過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創新組詞,例如“紅素旄”表示紅白兩色相間的旗幟。
近義詞有:白旗、白纛。
反義詞有:黑旗、黑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