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袍褂的意思、袍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袍褂的解释

(1).袍服和外褂。 清 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服饰沿革》:“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列如绘,谓之实行。”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成亲王之袍褂》:“﹝ 成哲亲王 ﹞所御袍褂极旧,然熨贴整削。”

(2).旧时男子所穿的长袍马褂。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一身衣服,使他显得异样怯弱、渺小,如一个婴儿裹在成人的袍褂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袍褂是汉族传统服饰中具有礼仪属性的外衣统称,通常指代袍服与褂衣的组合。其词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形制特征

"袍"指长及脚踝的连体长衣,袖身宽大,衣襟右衽交叠,常见款式如直裰、道袍、龙袍等;"褂"为穿于袍外的短款外衣,对襟设计,长度及臀,代表形制有马褂、补褂等。二者组合使用时,褂衣多作为礼仪场合的罩衫,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

二、历史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典章制度,《清史稿·舆服志》记载"凡朝服,袍褂并用,文五品以上服补褂"。明清时期形成严格的穿着规范:官员在正式场合需按品级穿着不同纹饰的补褂,士绅阶层则以素色袍褂作为常礼服,平民仅在婚庆等特定仪式中穿着。

三、文化象征

在汉语语境中,"袍褂"承载着礼制内涵,《汉语大词典》释其"代指传统礼法",如《官场现形记》所述"换了袍褂,前往叩谢宪恩"即体现服饰与身份地位的绑定关系。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戏曲服饰领域,如京剧中的"箭衣马褂"造型仍保留着清代袍褂形制特征。

(主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袍褂的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解释:

  1. 清代官服组成部分
    指袍服与外褂的组合,是清代官员正式着装的核心元素。官袍采用密线缝制工艺,纹饰排列规整,称为"实行"()。不同品级官员通过袍褂颜色、补子图案区分身份,如亲王常穿熨烫平整的旧式袍褂以示庄重()。

  2. 民间男子常服
    在非官方场合,特指长袍与马褂搭配的日常服饰。曹禺在《日出》中曾用"婴儿裹在成人袍褂"的比喻,生动描绘了人物穿着不合身袍褂的窘态()。

  3. 民国时期礼服
    据记载,1929年国民政府将蓝袍黑褂定为男子正式礼服,这一形制至今仍可见于部分传统典礼场合()。

  4. 引申象征意义
    在特定语境中可比喻官职或社会地位,如成语"蟒袍玉带"般借服饰指代权位()。

需注意:当前搜索结果中关于"成语用法"的记载仅见于个别文献,实际使用中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考证清代官服细节,可查阅《清史稿·舆服志》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依百随巴士壁橱肸蠁长工长拳称讳辏泊寸笺当地道德天尊叠床架屋诋直东牖断狱堆红多歧亡羊二墨旛旟风生炉分进合击頫眺干误各样馆阁气过政化工化域嘑头绛虬监室兼朱重紫积叠集凤枯尸领略流烟迷悖暮景桑榆盘礴槃辟配祔劈成皮胶平康朴忠乾明欺蔑轻敏寝阙热手时直四愁诗恬漠铁钱蕨提线抠通栏丸泥封关婉谐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