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觸,撞擊。 漢 王充 《論衡·龍虛》:“太陽火也,雲雨水也,水火激薄則鳴而為雷。”
“激薄”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字面及引申義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本義:水流沖擊迫近
指水流受到阻礙或地勢影響而變得湍急洶湧,沖擊、迫近河岸或其他物體。其中“激”指水流受阻而騰湧飛濺,“薄”有迫近、侵入之意。此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對自然景象的描寫。
例證參考:
《宋書·鄭鮮之傳》:“若乃弘道德以為淵,仁惠以為紀……則萬邦之民,激薄停澆,洗心革善。” (此處“激薄”與“停澆”相對,暗喻滌蕩浮薄之風)
引申義:指人的情感、風氣等受到強烈刺激而變得澆薄、浮躁或激烈
這是更常見的用法,強調外界因素(如時勢、環境)對人心、社會風氣産生的沖擊,使之變得不淳厚、不平靜或偏激。常帶有貶義,形容世風日下或人心躁動。
例證參考:
《南史·梁宗室傳上·蕭景傳》:“值狂狡滔天,逆臣間釁,激薄停澆,張膽豎目。” (描述在動蕩局勢下,人心被刺激得澆薄、膽大妄為)
亦指情感激蕩難以平靜。如古人言“世情激薄”,指世俗人情因受刺激而變得淡薄不厚道。
權威參考來源:
“激薄”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綜合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物體之間的直接接觸或碰撞,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自然現象。例如《論衡·龍虛》中“水火激薄則鳴而為雷”,用“激薄”形容水火相撞産生雷聲的過程。
現代延伸
部分方言中保留類似用法,如“用冷水激西瓜”表示通過冷熱接觸使食物降溫。
成語化用法
指刻意誇大事物的負面特征以引發關注或争議,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媒體渲染社會問題可能被形容為“激薄”。
相關成語
在“激薄停澆”中,該詞引申為遏制不良風氣,如《梁書》記載的典故,通過誠實行為扭轉社會澆薄現象。
注意:兩種含義的讀音存在差異。表“接觸”時多讀jī báo,而表“誇張批評”時讀jī bó。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白鹿紙炳燭夜遊裁割滄津成日家尺澤次官詞序打火石冬冬對消法防梵聲凡眼飛鵲鏡逢場作戲風井蓋弓公金恭虔光線扢搭搭過岔含風鲊穢史枷脰械手金風送爽襟懷磊落金虬巨幅口訴類解斂聲屏氣淪蕪慢欺泯棼牛宿旗暖意鉗口結舌千裡船欠伸氣慨氣拍麴監牣積砂漿沙棱聖惪省然蜃器市棍水宗厮留填服田祖頭痛僞蔽威赫赫畏友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