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身無負擔或錢財等物。 漢 王充 《論衡·狀留》:“且驥一日行千裡者,無所服也…… 伯樂 顧之, 王良 禦之,空身輕馳,故有千裡之名。”
(2).指光身,獨自一人。《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來,説是:‘ 龍大人 那裡洋師爺半個月前頭就進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個偉大的印象》:“﹝他﹞從家裡拿了一支槍,空身逃出到土匪隊裡去。”
(3).佛教語。謂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虛幻不實的肉體。 宋 王安石 《南鄉子》詞之一:“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空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類文獻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身邊未攜帶任何物品或錢財,強調輕便出行狀态。例如:“他空身前往廣州,連換洗衣服都沒帶”。這一用法在明清小說中常見,如《三國演義》提到關羽“空身回見玄德”。
引申含義
佛教哲學概念
佛教認為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假合而成,本質虛幻。此語境下“空身”有兩層:
其他關聯詞
注: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佛教經典例證,可進一步查閱文獻。
空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沒有工作,也沒有職位或身份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職業、無業遊民或無事可做的狀态。
空身的部首是“⼀”(一), 筆畫數為6。
空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趙充國傳》中,用以形容官員罷黜或者貶斥後無官職的狀态。
空身的繁體字為「空身」,也是以「⼀」(一)作為部首,并且和簡體字的拼寫完全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空身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空身的舊字形為「士」。然而,在現代漢字書寫中,這個舊字形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因違反公司規定而被解雇,從此成了一個空身。
2. 失業後我感到很空身,需要盡快找到一份工作。
空身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空身工作:指沒有正式工作、兼職或者臨時工作。
2. 空身狀态:指人在沒有職業或身份的情況下。
與空身近義的詞語包括:失業、無業、閑散、遊離。
與空身反義的詞語包括:有職業、有業、有事可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