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俗的意思、避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俗的解釋

(1).避世隱居。 唐 楊憑 《千葉桃花》詩:“若教避俗 秦 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元 盧摯 《淵明歸來圖》詩:“亡 秦 扶 漢 聲隆隆, 淵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二回:“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漁 《奈何天·夥醋》:“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

(3).舍棄舊俗。參見“ 避俗趨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俗是漢語複合詞,由“避”與“俗”組合而成,指通過主動疏離或調整行為方式,避免陷入庸俗、流俗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避免庸俗;不落俗套”,強調對世俗觀念或淺薄風氣的自覺規避。

從詞義結構分析:

  1. 避:本義為“躲開、回避”(《說文解字》),引申為對不符合自身價值标準事物的主動遠離;
  2. 俗:原指民間習尚(《禮記·曲禮》),後衍生出“平庸、低層次”的貶義内涵,如《文心雕龍》中“俗聽飛馳”即批判淺薄風氣。

在具體語境中,“避俗”可體現為三重内涵: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釋本)
  3. 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版)

網絡擴展解釋

“避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避世隱居
    指遠離世俗紛擾,選擇隱居生活。例如唐代詩人楊憑在《千葉桃花》中寫道:“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元代盧摯的《淵明歸來圖》也提到“淵明初非避俗翁”。這一用法多用于形容文人雅士追求超脫的生活态度。

  2. 指出家修行
    指脫離世俗身份,皈依宗教。如清代李漁在《奈何天·夥醋》中描述:“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體現了通過出家與世俗劃清界限的涵義。

  3. 舍棄舊俗,追求新異
    強調打破傳統習俗,與“避俗趨新”相關聯。例如在文化革新中,人們可能通過“避俗”表達對陳規的摒棄。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不同:前兩義項側重行為選擇(隱居或出家),第三義項則偏向觀念轉變。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寶寘抱柱對兒被俘人員出俗竄藏道祠二六時放意肆志風馳雨驟風潑綱理攻倒後來居上懷躭回鸾舞會陰回周渾屯江臯僭虐汲墳徑曆酒螺酒足飯飽距破科徭孔武有力塊根芒忽梅花坑腼貌且猶請君入甕寝齋秋嘯囷庾染神亂志軟弱無力如畫三檐青羅傘紗巾石濑鼠齧蠹蝕說啰說皂輸助松颷舑舕天堂地獄挑三揀四聽獄銅盤重肉脫珥微隙吻莽顯故陷身先師廟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