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避世隱居。 唐 楊憑 《千葉桃花》詩:“若教避俗 秦 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元 盧摯 《淵明歸來圖》詩:“亡 秦 扶 漢 聲隆隆, 淵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二回:“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漁 《奈何天·夥醋》:“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
(3).舍棄舊俗。參見“ 避俗趨新 ”。
“避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避世隱居
指遠離世俗紛擾,選擇隱居生活。例如唐代詩人楊憑在《千葉桃花》中寫道:“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元代盧摯的《淵明歸來圖》也提到“淵明初非避俗翁”。這一用法多用于形容文人雅士追求超脫的生活态度。
指出家修行
指脫離世俗身份,皈依宗教。如清代李漁在《奈何天·夥醋》中描述:“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體現了通過出家與世俗劃清界限的涵義。
舍棄舊俗,追求新異
強調打破傳統習俗,與“避俗趨新”相關聯。例如在文化革新中,人們可能通過“避俗”表達對陳規的摒棄。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不同:前兩義項側重行為選擇(隱居或出家),第三義項則偏向觀念轉變。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避俗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遠離世俗,避免境遇和行為與衆不同。這個詞由"辶"和"朮"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避俗一詞源于古代漢語,采用了繁體字形“避俗”。
在古代,避俗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如使用繁體字形“避俗”,其中的“避”字部分可能會采用另一種寫法。然而,雖然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詞義仍然相同。
1. 我們選擇在山區度假,遠離城市的喧嚣和繁忙,避俗而過。
2. 在傳統婚禮上,人們通常穿戴傳統服飾以避免違反習俗。
避世、離群、返璞歸真
避世、回避、逃避
追求、從衆、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