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天下的意思、功蓋天下的詳細解釋
功蓋天下的解釋
功勞天下第一。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二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二折:“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正此之謂也。”
詞語分解
- 功的解釋 功 ō 勞績,成績,與“過”相對:功勳。功績。論功行賞。徒勞無功。功德無量(刵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成就,成效:成功。功能。功虧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 物理學上指用力使物體
- 天下的解釋 ∶四海之内,全中國魚鼈鼋鼍為天下富。;;《孫子;謀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裡馬篇》 ∶人世間,社會上天下誰人不
專業解析
"功蓋天下"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漢語成語,形容功勞極其巨大,無人能及,達到了天下第一的程度。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析:
-
核心釋義:
- 功: 指功勞、功績、功業。
- 蓋: 本義為覆蓋、遮蔽,引申為超越、壓倒、居首位之意。在這裡,“蓋”表示程度極高,達到頂點。
- 天下: 指普天之下,整個世界,所有的地域或所有人。
- 整體含義: 功勳卓著,超越世間所有人,功勞之大達到了天下的頂點,無人能與之相比。形容功勞極其偉大,無與倫比。
-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著名的出處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在記載漢高祖劉邦評價韓信時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後世常将韓信的巨大軍功概括為“功蓋天下”,意指其軍事成就無人能及。
- 其思想内涵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如《老子》中有“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論述,雖然未直接使用“功蓋天下”一詞,但體現了對巨大功勳的認知。後世常将“功蓋天下”與“功高震主”聯繫起來,形容功勞大到令君主感到威脅的程度。
-
用法與語境:
- 褒義色彩: 主要用于褒揚曆史上或現實中建立了極其偉大功勳的人物,強調其貢獻的卓越性和曆史地位。例如:“諸葛亮鞠躬盡瘁,其功蓋天下,為後世所敬仰。”(此例為說明用法,非特指諸葛亮在《三國志》中被如此形容)。
- 強調極緻: 突出功勞達到了最高、最極緻的程度。
- 曆史評價: 常用于史書、傳記、評論文章中,對曆史人物(尤其是開國元勳、傑出将領、治國能臣)的功績進行高度概括和評價。
- 潛在警示: 有時也隱含功勳過大可能帶來的風險(如“功高震主”),但這不是該成語本身的主要含義,而是由其巨大程度衍生出的曆史現象。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根據《漢語大詞典》(線上版)的釋義,“功蓋天下”指“功勞天下第一”。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獨收錄此成語,但對“蓋”字有“超過;壓倒”的義項(如“蓋世無雙”),對“天下”有“指中國或世界”的釋義,組合起來可準确理解該成語含義。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功蓋天下”是一個贊譽功勳達到極緻、冠絕當世的成語,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它源于《史記》對韓信軍功的記載,并在後世廣泛用于頌揚那些建立了不朽功業的傑出人物,強調其貢獻的偉大與獨一無二。
網絡擴展解釋
“功蓋天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功勞或功績位居天下第一,形容某人的貢獻極為卓越,無人能及。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
出自唐代李複言的《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
- 元代引用
元雜劇《賺蒯通》中也有提及:“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用于形容人物功績。
- 褒貶色彩:屬褒義詞,但曆史上常與“功高震主”關聯,暗含因功勞過大而招緻猜忌的潛在風險。
四、示例與應用
- 曆史人物評價
如《資治通鑒》描述唐代名将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
- 文學作品引用
明代小說《禅真逸史》提到:“秦王功蓋天下,四海揚名。”
五、相關成語
- 功高蓋世:與“功蓋天下”近義,均強調功績卓絕。
- 功高震主:側重功勞過大引發君主忌憚,含警示意味。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續玄怪錄》《資治通鑒》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拔解便民房常雨城闬穿貫穿望淳言粗陋答效登徒子獨梁放下費靡風顛風虹豐筋凫鴈感欷光秃廣土衆民恨事槐柯歡合講盟玠珪近視救接鵑嗁酷掠狼奔豕突勞考棱堡糧行廉隅細謹林落命釘冥願彌散腦兒酒箳篂僻說錢串子窮侈取别群獨剩馥勝境深坐受盤熟會水剩山殘算錯瑣姿銅辇童穉猥役武漢市象刑小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