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問語。猶能不。《論語·子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 明 劉基 《旅興》詩之十:“人生非草木,能無感中情?”參見“ 能不 ”。
“能無”是古漢語中的反問表達,意為“怎能不”或“能不”,用于加強語氣,表示某種情況難以避免或必然發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能無”由“能”(表可能性)和“無”(表否定)組合而成,構成反問句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麼能不”或“難道不”。例如《論語·子罕》中的“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意為“合乎禮法的話,怎能不聽從呢?”。
古文用例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強調對事态發展的必然性判斷或情感表達,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到“能無”表示“能力無限”,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建議以古籍用例為準。
《能無》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沒有能力、無法做到的意思。
《能無》的部首是“力”,總共有7畫。
《能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動詞“能”和“無”。在古代的漢字中,常常會把兩個相關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種意義。而繁體字“能無”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一種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能無》可以寫作“不能”或“不能夠”,表示否定的能力或做不到的意思。
1. 他力不從心,真的能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2. 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為什麼還要白費力氣呢?能無。
能力、不能、無能、無力、有能等。
無法、不可能、不能等。
能夠、能夠做到、可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