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one and friendless;lonely,alone] 孤單;孤獨
晝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1).孤單貌。《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唐 杜甫 《新安吏》詩:“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清 那彥成 《疏影》詞:“惺忪香國,忍伶俜抱影,凍禁孤碧。”
(2).又孤立貌。 宋 範成大 《望海亭賦》:“若夫浩蕩軒豁,孤高伶俜;騰駕碧寥,指麾滄溟。”
(3).飄泊貌;流離貌。 唐 柳宗元 《祭萬年斐令文》:“屢聞凋缺,互見遷黜,契闊伶俜,分形間質。” 金 元好問 《再到新衛》詩:“蝗旱相仍歲已荒,伶俜十口值還鄉。” 明 屠隆 《昙花記·義仆遇主》:“害得一家伶俜,于心何忍?”
(4).引申指殘落,凋零。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訪姨》:“衰容凋謝,舊業伶俜。”
(5).艱難貌。 金 元好問 《七月十二日行狼牙嶺》詩:“ 狼牙 路滑馬伶俜,老鶴超超欲上征。”
“伶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讀音為líng pīng(注意“俜”不讀píng)。該詞最早見于古樂府《孔雀東南飛》,含義豐富且具有文學色彩,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孤獨無依
形容人或事物孤立、無依靠的狀态。例如杜甫《新安吏》中“瘦男獨伶俜”,描述戰争中失去親人的少年孤苦伶仃的境遇。
漂泊流離
引申為因困苦而颠沛流離,如《孔雀東南飛》中“伶俜萦苦辛”,刻畫劉蘭芝日夜勞作、孤身掙紮的艱辛。
凋零殘落
可形容草木衰敗或事物衰微,如範成大《望海亭賦》中“孤高伶俜”,暗喻物景的寂寥。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句或不同語境的應用,可參考《孔雀東南飛》、杜甫《新安吏》等作品。
伶俜(líng pǐng)是指一個人言談舉止自然、靈活,機智聰明,才思敏捷,有機智風趣的特點。
伶俜的部首是人字旁和亻字旁,其中“亻”是偏旁,表示人。伶俜共有11畫。
伶俜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确切的曆史來源可以查證。
繁體字“伶俜”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伶俜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他伶俜的回答讓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組詞:伶俜不羁、伶俜聰慧、伶俜灑脫等。
近義詞:機智、聰明、靈敏、伶利等。
反義詞:遲鈍、愚笨、呆闆、木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