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牋的意思、貢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牋的解釋

1.州府向朝廷推薦的員生的名冊。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 開寶寺 為禮部貢院,二月十八日火,凡本部貢牋與夫所考試卷,須臾灰燼,略無遺者。”

2.充作貢品的紙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高麗貢紙》:“今中外所用紙,推 高麗 貢牋第一,厚逾五銖錢,白如截脂切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貢牋(gòng jiān)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向帝王進獻的慶賀文書或表章,屬禮儀性公文。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獻依據展開分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

    • 貢:本義為進獻物品,引申為臣民對君主的敬奉。
    • 牋:同“箋”,指書信、奏章類文書。

      合稱特指臣子為慶賀國家慶典(如登基、壽辰)進呈帝王的書面賀表,屬官方禮儀文書。

  2.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載:

    貢牋:古代臣子向皇帝進獻的賀表。多用于元旦、萬壽節等重大節慶,内容以歌功頌德為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2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禮儀功能

    貢牋是明清時期元旦賀儀的核心環節。據《明會典》記載,每年正旦,京官及地方官員須進獻賀表,由禮部統一呈遞,以彰“普天同慶”之禮。

    (來源:《大明會典·卷四十四·禮部二》)

  2. 文書格式規範

    清代貢牋需嚴格遵循骈文體例,以黃绫書寫,加蓋官印,内容須包含“恭惟皇帝陛下”等固定頌詞(《清史稿·禮志九》)。違例者将受罰俸處分。

    (來源:《清史稿·志六十九·禮十三》)


三、文獻例證

  1. 宋代起源

    《宋史·禮志》載地方官員“每歲元日、冬至進表賀,謂之貢牋”,表明其制始于宋,盛于明清。

    (來源:《宋史·卷一百一十九·禮二十二》)

  2. 文學記載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提及:“外吏貢牋,例由提塘官赍送”,反映其傳遞流程制度化。

    (來源: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


四、現代認知價值

作為禮制文化的載體,貢牋體現了古代政治倫理與文書制度的融合。其程式化文本對研究傳統公文寫作、社會等級秩序具有文獻價值,相關原件現存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等機構。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文獻出版信息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貢牋”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根據現有資料,其含義可能有兩種解釋:

  1. 指代州府向朝廷推薦的員生名冊
    這一用法可能與古代科舉或人才選拔制度相關,即地方官府将選拔出的優秀人才名單上呈朝廷,作為貢舉或任用的參考依據。

  2. 指充作貢品的紙張
    古代“牋”通“箋”,即紙張或文書。“貢牋”可能指特制的高品質紙張,作為地方特産進獻給朝廷,例如宣紙、蜀箋等名紙類型。

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卑國秉刍逼狹不衷曹長插曲持盈守成叢巧單介大冶鄧家無子東園主章紛紅駭綠簠簋傅納戆愚廣易裹角橫飲患害健勇交言紀錄近班精品進旨寄訊岌嶪狂叟困瘁阃命髡僧貌狀名單泥墩墩砮石排語缥被乾儀輕步卻老還童蹂蹸三節三枭僧官贍護山鸠韶理生圹神略松瘦碎辭讨喜歡踢蕩透平機推翻為生鹹溜溜席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