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手靠在别人肩上。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宋 辛棄疾 《念奴嬌·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韻》詞:“月下憑肩,花邊繫馬,此興今休矣。”《金史·完顔忠傳》:“ 太祖 與 迪古乃 憑肩而語曰:‘我此來豈徒然也,有謀於汝,汝為我決之。’”
亦作“ 憑肩 ”。倚肩或把手臂放在别人肩上。 清 洪昇 《長生殿·得信》:“七夕對牽牛,正夜半凴肩私咒。” 劉國鈞 《月詞》詩之七:“記得憑肩花底坐,含情羞見影雙雙。”
“憑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文學典故
情感表達
該動作常象征親密關系或信任,如清代洪昇《長生殿·得信》中“憑肩私咒”暗指戀人間的私語,而“憑肩語”一詞更直接指代親密交談。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賞析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情感色彩。例如,可形容友人扶持、戀人依偎或長輩被攙扶等情境。
《憑肩》指的是兩個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的情景,表示親密無間或密切關系。
《憑肩》的部首是肉字旁,由“人”、“月”、“丷”組成,總計4畫。
《憑肩》一詞出自《古文苑·太平禦覽》。在這部文集中,它以“憑肩相隱”形容兩人關系親密無間、信任彼此。
繁體字為「憑肩」。
在古代,「憑肩」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們憑肩站在海邊,欣賞着美麗的夕陽。
2. 友情的力量使得他們緊密憑肩,共同戰勝了困難。
3. 在那家咖啡店裡,他們憑肩而坐,互相分享着生活的點滴。
1. 依靠憑肩
2. 憑肩而立
3. 憑肩為友
相隨、親密、親近、密切
疏離、疏遠、陌生、疏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