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毛 傳:“素,白也;紽,數也。古者素絲以英裘,不失其制。” 朱熹 集傳:“南國化 文王 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後因以“素絲羔羊”稱譽正直廉潔的官吏。《後漢書·宋漢傳》:“策曰:‘﹝太中大夫 宋漢 ﹞因病退讓,守約彌堅,将授三事,未剋而終。朝廷慜悼,怛其愴然。《詩》不雲乎:“肇敏戎功,用錫爾祉。”其令将相大夫會葬,加賜錢十萬,及其在殯,以全素絲羔羊之絜焉。’”
“素絲羔羊”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主要用來贊譽正直廉潔的官吏。以下是詳細解釋:
原始出處
出自《詩經·周南·羔羊》(一說《召南·羔羊》),原文為:“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後世引申
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進一步闡釋:“在位者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服飾有常,而舉止自得。” 由此,“素絲羔羊”逐漸演變為對清廉官員的固定贊譽。
該成語與“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官員内外一緻的道德修養。如需了解更詳細出處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朱熹《詩集傳》。
《素絲羔羊》是一個成語,意為“善良無辜的人遭遇不幸”。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無辜的人受到不公正對待或遭受欺壓。
《素絲羔羊》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素絲羔羊》這個成語源自《詩經·秦風·羔裘》中的一句詩:“素絲纖舉,羔裘豹飾。”意指用純素的細絲舉起,穿羊裘并佩戴豹皮。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素絲羔羊”。
在古代漢字中,一般用篆書形式來書寫。篆字是最早的漢字形體之一,筆畫線條相對繁瑣且有規律。
1. 他是個厚道人,常常為了别人着想,但最後卻成了《素絲羔羊》。
2. 真是可憐的孩子,竟然成為了那家公司的《素絲羔羊》。
與《素絲羔羊》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替罪羊、無辜的犧牲品
反義詞:正人君子、惡人得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