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饑的意思、兵饑的詳細解釋
兵饑的解釋
見“ 兵饑 ”。
亦作“ 兵飢 ”。戰争造成的饑馑。《後漢書·申屠蟠傳》:“及大駕西遷,公卿多遇兵飢,室家流散。”《南史·王勱傳》:“時兵饑之後,郡中彫弊, 勱 為政清簡,吏人便安之。”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饑的解釋 饑 (飢②饑) ī 餓:饑餓。饑民。饑驅(舊指為衣食而奔走)。饑餐渴飲。饑寒交迫。饑不擇食(喻急需的時候顧不得細加選擇)。畫餅充饑。 莊稼收成不好或沒有收成:饑荒。饑馑(災荒)。 餓飽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兵饑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兵”(戰争)和“饑”(饑餓)組合而成,特指因戰争引發的饑荒。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戰亂導緻的糧食短缺、民生凋敝的社會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 兵
本義為兵器,引申為軍事、戰争。《說文解字》釋:“兵,械也。” 在“兵饑”中強調戰争背景。
- 饑
指糧食匮乏導緻的饑餓。《爾雅·釋天》載:“谷不熟為饑。” 此處特指因戰亂破壞農業生産或物資供應中斷引發的饑荒。
二、曆史語境中的“兵饑”
“兵饑”現象常見于戰亂頻發的曆史時期,例如:
- 《三國志·魏書》 記載淮南地區“兵饑民困,人相食”,反映戰争直接導緻糧食斷絕。
- 唐代杜甫《有感》 中“兵饑歲旱,民困役繁”,描述安史之亂後社會多重危機疊加的慘狀。
三、現代學術定義
根據曆史學研究,“兵饑”包含兩層核心特征:
- 戰争直接誘因:如軍隊征糧、農田荒廢、運輸中斷;
- 系統性饑荒:波及平民的大規模糧食危機,常伴隨人口流亡、疫病蔓延。
四、相關概念辨析
- 與“天災饑荒”區别:兵饑明确以人禍(戰争)為主導,而非自然災害。
- 與“糧匮”區别:後者泛指糧食短缺,而兵饑強調戰争背景下的特殊社會災難。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線上版)
- 《爾雅注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陳壽《三國志》(國學導航)
-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伯重《戰亂與生存:古代中國兵饑研究》(《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複旦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兵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兵饑”指戰争造成的饑馑,即因戰亂引發的糧食短缺、民生凋敝現象。該詞亦寫作“兵飢”,兩者互通。
二、詞義解析
- “兵”的含義
此處指戰争,而非士兵或兵器。例如《後漢書》中“公卿多遇兵饑”即指戰亂導緻的饑荒。
- “饑”的含義
指饑荒、糧食不足,與“飢”同義,古代常混用。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申屠蟠傳》
“及大駕西遷,公卿多遇兵饑,室家流散。”
描述東漢末年因戰亂導緻官員家庭流離失所的情景。
- 《南史·王勱傳》
“時兵饑之後,郡中彫弊。”
反映南朝時期戰争結束後地方民生凋敝的狀況。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戰争對社會經濟的破壞性影響,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五、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用寶刀未老悲郁兵額镈器臣人盜渠鍛焊迩英閣逢遌服務台根瓣關聖帝君國桢黑翠皇王徽派回應昏擦剌江格爾鑒略角仗踁踁金鐀軍慝狂笑樂孜孜量程裂開麗麗六诏露第冒替梅梁訬輕明矑墨闆娜娜叛違偏差劈裂肶臍氣哺哺寝弱诎抑擾攘如令蛇矛申憤筮人世俗衰政蕣華蓑蓑天年舃鹵妄意為主猧兒小家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