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碇石”。穩定船身的石塊或系船的石礅。《新唐書·楊瑒傳》:“事益於人,書名史氏足矣。若碑頌者,徒遺後人作碇石耳。” 宋 蘇轼 《峻靈王廟碑》:“夜半大風,浪駕其舟空中,碎之石峯下,夷皆溺死, 儋 之父老,猶有及見敗舟山上者,今獨有矴石存焉耳。”《三國演義》第四五回:“至 操 寨邊, 瑜 命下了矴石,樓船上鼓樂齊奏。”《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 以樓船併力攻 彥先 , 彥先 所乘舟下碇石,急收不應。 金 人擊之, 彥先 與其家皆死。”
“矴石”是古代用于穩定船隻的石制工具,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釋義 矴石(拼音:dìng shí)又稱“碇石”,指系船的石礅或穩定船身的石塊,功能類似現代船錨。例如蘇轼在《峻靈王廟碑》中描述船隻破碎後“獨有矇石存”,說明其作為固定船隻的作用。
2. 曆史文獻與用例
3. 字形與異體 “矴”為“碇”的異體字,兩字通用,均指系船石礅。部分文獻也寫作“磸”,但含義相同。
擴展說明
矴石多用于木船時代,通過繩索将石塊沉入水底以固定船隻位置。隨着鐵器普及,逐漸被金屬船錨取代。需注意與“礜石”“榍石”等礦物或藥材區分,後者發音和用途均不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矴石,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用于搗擊或撞擊物體的工具或設備。它通常由一塊堅硬的石頭制成,一端尖銳,另一端有握把的部分。矴石常用于農田灌溉、建築和礦石開采等活動中。
矴石的部首拆分為矢和石,其中矢是指箭的意思,石是指石頭的意思。矴石共有13個筆畫。
矴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它是由矢和石兩個部分組成的形聲字,表達了用石頭搗擊的含義。
矴石的繁體字為「碇石」。
在古時候,漢字「矴石」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記錄的限制,我們無法确切知曉其古代的寫法。
牆角堆着幾塊矴石,用于蓋屋時錘打瓦片。
組詞:“矴石工具”、“矴石沖擊”。
近義詞有:搗擊石、碇石、槌石。
反義詞:輕巧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