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伏的意思、摧伏的詳細解釋
摧伏的解釋
折伏,制服。《隋書·經籍志四》:“ 釋迦 之苦行也,是諸邪道,并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皆摧伏,并為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達羅毘荼國》:“ 如來 在昔於此説法,摧伏外道,廣度人天。”《景德傳燈錄·釋迦牟尼佛》:“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奚侗 《辛亥歲暮雜詩》:“魔軍摧伏休兵仗,青史都無貳負臣。” 趙樸初 《原來是這樣的不可思議》詩:“他摧伏了魔軍,他得到了大解脫。”
詞語分解
- 摧的解釋 摧 ī 破壞,折斷:摧殘。摧折。摧頹。摧眉折腰。 挫敗,挫折:摧敗。摧挫。摧陷。 傷痛:摧怆。摧心。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摧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uī fú,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通過武力或強大力量摧毀、征服對方,使其無法抵抗。該詞強調以壓倒性力量制服對手,常用于描述軍事、宗教或精神層面的對抗。
詳細解釋
-
常規用法
多表示“折伏、制服”,如《隋書·經籍志》中記載釋迦牟尼成佛後“盡皆摧伏”外道邪魔。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也用此詞描述如來“摧伏外道”的典故。
-
佛教引申義
在佛教語境中,“摧伏”被賦予更深層涵義:
- 象征佛法對邪魔的壓制(如“摧伏邪魔”);
- 暗喻佛法輾轉不息、圓滿無缺的修行過程。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宗教或戰争叙事,如“魔軍摧伏休兵仗”(奚侗詩句)。
- 現代語境:可比喻在競争、辯論等場景中以絕對優勢壓制對方,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摧伏”既保留了古代軍事與宗教征服的強力度表達,又在佛教文化中衍生出精神修行的象征意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摧伏,這個詞意思是指用武力或權勢壓制、征服某個敵人或對手。它的部首是手,筆畫有12畫。
《摧伏》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堇如》一篇中。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摧伏」。
古代漢字寫法中,摧伏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一樣,隻是字形稍有差異。具體而言,摧伏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摧佛」。
以下是使用摧伏的例句:他們聯合起來,摧伏了那個強大的敵人。這個國家被強大的軍隊摧伏了。
與摧伏相關的組詞有:摧殘、摧折、摧毀、摧破等。
摧伏的近義詞包括:征服、剝奪、壓制、制服。反義詞則是:解放、抗擊、抵抗、反抗。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