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匏樽和木罂缻。系兩種酒器,古人結紮之用以渡水,因以“匏甖”借指舟船。甖,同“ 罌 ”。 明 陳子龍 《熊水部伯甘與予同讨山寇》詩:“毒淫共匏甖,嶔崎同衡軛。”參見“ 腰舟 ”、“ 木罌缻 ”。
“匏甖”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匏”和“甖”兩字組成:
匏(páo)
指葫蘆的一種,果實成熟後可剖開制成容器(如酒器、水瓢)。《詩經》中便有“匏有苦葉”的記載,常與古代禮樂、生活用具相關。
甖(yīng)
同“罂”,指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古代多用于盛酒、水或糧食。如《漢書》提到“甖石之儲”,形容儲糧的容器。
組合含義:
“匏甖”字面可理解為“用葫蘆制成的罂狀容器”,或泛指類似葫蘆形狀的陶罐。但因該詞極罕見,未見于常見古籍或辭典,可能為特定文獻中的生僻用法。若用戶有具體出處(如某篇古文),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析。
建議:若為學術研究,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或提供文獻來源進一步考據。
《匏甖》是一個古代的單字詞彙,表示一種用于盛水或其他液體的容器。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容器盛水或者其他物品,而《匏甖》就是其中一種。
《匏甖》的拆分部首是匚(fāng)和瓦(wǎ),其中匚表示容器,瓦表示土塊。它一共由12畫組成。
《匏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匏甖是古代容器的名稱,用于盛放獻祭品或日常使用。
在繁體中,匏甖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匏甖」。
在古時候,「匏」字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而「甖」字則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是「甁」。
1. 他使用一隻匏盛滿清水。
2. 這個匏甖用來盛放葡萄酒。
匏甖木、匏盤、甁子、甁香等。
草器、酒器、水器。
傾倒、倒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