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甖的意思、匏甖的詳細解釋
匏甖的解釋
匏樽和木罂缻。系兩種酒器,古人結紮之用以渡水,因以“匏甖”借指舟船。甖,同“ 罌 ”。 明 陳子龍 《熊水部伯甘與予同讨山寇》詩:“毒淫共匏甖,嶔崎同衡軛。”參見“ 腰舟 ”、“ 木罌缻 ”。
詞語分解
- 匏的解釋 匏 á 〔匏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對半剖開可做水瓢。.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俗稱“瓢葫蘆”。 中國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筆畫數:; 部首:勹; 筆順編號:
- 甖的解釋 甖 ī 同“罂”。 筆畫數:; 部首:瓦;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匏甖(páo yī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匏”和“甖”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以葫蘆或陶土制成的容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形結構與本義
-
匏 (páo)
- 本義:指葫蘆的一種,果實成熟後外殼堅硬,可剖開作盛器。《說文解字》釋:“匏,瓠也。從包,從誇聲。凡匏之屬皆從匏。”
- 用途:古代常将匏瓜剖為兩半制成水瓢、酒器或樂器(如笙、竽)。《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匏有苦葉”即指此植物。
-
甖 (yīng)
- 本義:同“罂”,指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說文解字》注:“甖,缶也”,即瓦罐類器皿。
- 形制:口小腹大,常用于盛酒、水或糧食。《漢書·貨殖傳》有“醬千甖”的記載,可見其容量用途。
二、“匏甖”的合成含義
“匏甖”作為複合詞,可理解為:
- 葫蘆制成的容器:因“匏”本身可作容器,故“匏甖”可能指代以匏瓜制成的瓢、壺等器具。
- 陶制盛器:結合“甖”的陶器屬性,亦可泛指小口大腹的貯物器皿,如酒甕、水罐。
- 文獻例證:
- 《漢書·張骞傳》載:“(大宛國)有蒲陶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其貯酒器或包含“匏甖”類容器。
- 清代考據著作《爾雅義疏》提及“匏瓠”與“甖缶”并稱,印證二者皆屬古代常見器皿。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 農耕文明的象征:匏甖作為天然或手工制成的容器,反映了古代利用自然資源的智慧,是農耕社會生活用具的代表。
- 禮器與民俗用途:
- 周代禮儀中,匏器用于祭祀宴飨,《周禮·春官》載“匏笙”為雅樂樂器。
- 民間婚俗曾以匏瓢作“合卺杯”,象征夫婦一體(《禮記·昏義》)。
四、讀音與演變
- 讀音:匏(páo,陽平);甖(yīng,陰平)。
- 演變:隨着金屬、瓷器普及,“匏甖”逐漸被“瓢”“甕”等詞替代,成為古漢語中的遺存詞彙。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說文解字》(漢·許慎)
- 《詩經譯注》(中華書局)
- 《漢書》(漢·班固)
-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
- 《周禮·儀禮·禮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匏甖”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匏”和“甖”兩字組成:
-
匏(páo)
指葫蘆的一種,果實成熟後可剖開制成容器(如酒器、水瓢)。《詩經》中便有“匏有苦葉”的記載,常與古代禮樂、生活用具相關。
-
甖(yīng)
同“罂”,指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古代多用于盛酒、水或糧食。如《漢書》提到“甖石之儲”,形容儲糧的容器。
組合含義:
“匏甖”字面可理解為“用葫蘆制成的罂狀容器”,或泛指類似葫蘆形狀的陶罐。但因該詞極罕見,未見于常見古籍或辭典,可能為特定文獻中的生僻用法。若用戶有具體出處(如某篇古文),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析。
建議:若為學術研究,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或提供文獻來源進一步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阿巴拉契亞山脈鞍馬勞神半坡遺址兵不雪刃賓食不居纏嚼镵刻仇殺道君低微二房東輔宰感戴二天根系根涯宮縣宮者橫眉立眼紅鹽後梢黃金鑄象魂驚魄落賈客簡闆匠手薦禮交志解劄急腳荊岑驚魂不定矜誇淩上舉止娴雅匡谏累計廉視列保靈源沒水明效大驗密人瀎泧饢糟霓旄排牙怕三怕四遷殂青鹘青箱學齊竽散陽沙莽書迷隨鸾同心苣外感丸封違返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