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二峯 ”。1.指 川 、 鄂 邊境 巫山 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為: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唐 李涉 《竹枝詞》:“十二峯頭月欲低,空聆灘上子規啼。” 前蜀 李珣 《河傳》詞:“朝雲暮雨,依舊十二峰前,猨聲到客船。” 明 何景明 《竹枝詞》:“十二峯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 瞿塘 。” 巫山 的十二峰名亦有異說。參閱 元 劉燻 《隱居通議·十二峰名》。
(2).曲牌總名的一種。屬南曲南呂宮,以由《三仙橋》、《白練序》、《醉太平》、《普天樂》、《征胡兵》、《香遍滿》、《瑣窗寒》、《劉潑帽》、《三換頭》、《賀新郎》、《節節高》、《東瓯令》十二隻曲牌組成,故名。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更有以十數曲串為一曲,而标以總名,如《六犯清音》、《七賢過關》、《九迴腸》、《十二峰》之類,更覺渾雅。”
“十二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位于川、鄂邊境巫山的十二座山峰,具體峰名包括:
這些山峰以高聳入雲、形态各異著稱,常見于古詩文中。例如唐代李涉《竹枝詞》提到:“十二峯頭月欲低”,李商隱也有“十二峰前落照微”的描寫。
提示:不同文獻對十二峰的具體名稱存在細微差異,建議通過權威典籍或實地考察進一步驗證。
《十二峰》是一個詞語,指代着一組十二個山峰。這裡的“峰”表示山的頂峰,而“十二”表示數量為十二個。
《十二峰》可以拆分為“十”、“二”和“峰”三個部分。其中,“十”是數目的意思,讀音為“shí”,部首為“十”,筆畫為二;“二”表示數字二,讀音為“èr”,部首為“二”,筆畫為二;而“峰”則表示山峰,讀音為“fēng”,部首為“山”或者“阜”,筆畫為廿六。
《十二峰》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具體考證,但可能與傳說、神話故事、文學作品等相關。在文學作品中,人們常常用“十二峰”來形容一連串屹立的山峰,給人一種壯觀的感覺。
《十二峰》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十二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十二峰》這個詞,可能采用的寫法跟現代略有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寫風格,字形可能會有些微的變化。
1. 這座山脈有十二峰,每一座都令人驚歎。
2. 我們計劃攀登這十二峰中的其中一座。
1. 十三峰
2. 十二嶺
3. 五峰十八澗
4. 三峰秀水
1. 十二山峰
2. 十二座峰巒
3. 十二個山嶽
1. 無峰
2. 平原
3. 低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