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花的别称。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玫瑰花…… 宋 时宫院多採之,杂脑麝以为香囊,芬氤裊裊不絶,故又名徘徊花。”亦省称“ 徘徊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正月中旬,宜接樱桃、木樨、徘徊、黄蔷薇。”
“徘徊花”是玫瑰花的别称,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其芳香、美丽的特点密切相关,常引人驻足欣赏、流连徘徊。以下是详细解释:
别称来源
玫瑰花因香气馥郁且花色艳丽,古人在观赏时往往徘徊不去,故得名“徘徊花”。例如,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代宫廷常将玫瑰花制成香囊,香气缭绕不绝,因而得此雅称。
历史记载
这一别称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如《游宦纪闻》提到“徘徊”作为玫瑰的简称,用于描述嫁接栽培的植物。明代文献进一步明确了“徘徊花”与玫瑰的关联性。
植物学信息
玫瑰属蔷薇科,原产于中国,古代“玫瑰”一词本指红色美玉,后逐渐成为这类花卉的统称,象征爱情与美丽。
注意其他解释
部分资料将“徘徊花”误释为成语,形容犹豫不决的状态(如),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以“玫瑰花别称”为主流释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玫瑰的品种或文化寓意,可参考植物学专著或历史典籍。
徘徊花是指那些不停地在花丛间徘徊的花朵,形容花朵摇摆不定、飘忽不定的状态。
徘徊花的部首是⺡(女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1。
徘徊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学作品,特别是唐代的诗词。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徘徊花常常用来形容花朵在风中摇曳的景象。
徘徊花的繁体字保留了其原始的汉字形态,不发生任何改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徘徊花的字形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整体意思和现代汉字保持一致。
1. 溪边徘徊的花儿,伴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2. 夕阳下,徘徊花的色彩变幻莫测,犹如仙境般迷人。
徘徊、徘徊不定、花、飘忽不定
摇曳、飘舞、摇摆、飘忽
稳定、静止、固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