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small animals) a poor creature] 活的小動物
(1).拯救他人。《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諸葛 敦仁,則天活物,比蒙清論,有以保分。”
(2).活的動物。《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集上賣活物的挺多,這使城裡長大的 玉柱 大感興趣。”
(3).特指活着的人。 魯迅 《彷徨·祝福》:“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活物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義項:
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特征的個體,包括動植物及微生物。此義項強調與“死物”的對比,突出生命活動的存在。
例證:
《紅樓夢》第三回:“這些活物,最是靈性不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在口語及文學語境中,常指代可活動、有生氣的動物,尤用于強調其鮮活狀态。
例證:
魯迅《呐喊·兔和貓》:“活物畢竟是活物,終不能如石頭般死寂。”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021頁。
部分地區方言(如華北、東北)延伸指代“活着的人”,含戲谑或強調生命力的意味。
例證:
老舍《駱駝祥子》:“這麼大個活物,怎能餓死?”
來源: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活物”詞條。
學術支持:義項解析綜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國語辭典》(台灣教育部)的生物學與語言學界定,強調生命體征(呼吸、代謝、生長)為判定核心。古籍引用可通過「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查證原文。
“活物”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有生命的生物或物體。根據語境不同,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層面:
生物學角度 指具有生命特征的存在,包括人類、動物、植物等。例如:“這片森林裡栖息着無數活物,從昆蟲到猛獸應有盡有。”
文學與哲學引申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代表生命力、自然靈性,或與“死物”形成對比。例如古詩中“活物潤春泥”暗喻生命的滋養力。
日常口語用法 可泛指能活動的事物,甚至帶拟人化色彩。如:“這機器像活物一樣靈活”形容機械的動态感。
特殊語境 某些方言或特定領域(如法律、宗教)可能有特殊定義。例如佛教戒律中“不殺活物”特指有情衆生。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科學文本中較少使用,更規範的表述為“生物”或“生命體”。若涉及具體領域(如法律條文、學術論文),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精準含義。
安佚百鬼衆魅本親便是渤潏不差什唱率谶辭瓷雕刺肚麤苴硐長斷羽絶鱗兒劇翻領骨寒毛豎鶴苑賄庇恢張徼名極呼絶少樂而不淫例課梨面陵署臨職沒起倒尨眉明征抹脫牧主蹑尋甯為雞口,無為牛後炮火親劄赇官蝤蛴領奇冤極枉軀骸瞿盧折娜融散閏運埏闼沈究使節遡遊踏子體檢偷油兒湍激徒喚奈何無敵于天下舞館五炁朝元相出沒相徉祆教掀掀信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