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曡鼓的意思、曡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曡鼓的解釋

重疊的鼓聲。 唐 溫庭筠 《台城曉朝曲》:“朱網龕鬖丞相車,曉隨曡鼓朝天去。” 宋 歐陽修 《送祝熙載之東陽主簿》詩:“曡鼓山間響,高帆鳥外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曡鼓(dié gǔ)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現多寫作“疊鼓”,指連續擊鼓或密集的鼓聲,常見于古代軍事、儀仗及詩詞意象中。以下從字形、釋義、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字形結構

    “曡”為“疊”的異體字,屬會意字,從“畾”(léi,表累積)從“冝”(宜),本義為重複堆積。《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曡”,但“疊”部釋為“揚雄說:以為古理官決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後引申為重複、連續㈠。

    “鼓”為象形字,甲骨文形似手持鼓槌擊鼓,本義為打擊樂器㈡。

  2. 核心釋義

    • 連續擊鼓:古代軍中傳令或慶典時,通過多次擊鼓傳遞信號。如《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鄭玄注:“鼙,小鼓也。先擊鼙以引鼓,乃擊鼓三通。”㈢
    • 密集鼓聲:形容鼓點急促連綿。唐代李商隱《馬嵬》詩:“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其中“宵柝”即夜間巡更的疊鼓聲㈣。

二、文化内涵與典籍例證

  1. 軍事應用

    古代作戰時,“疊鼓”指揮軍隊進退。如《尉缭子·勒卒令》:“一擊鼓則進,再擊鼓則沖,三擊鼓則戰。”通過鼓聲頻率變化傳達指令㈤。

  2. 文學意象

    詩詞中“疊鼓”多渲染肅殺或喧嚣氛圍:

    • 宋代陸遊《投梁參政》:“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描繪晨間操練場景㈥。
    • 南朝謝朓《鼓吹曲》:“疊鼓送華辀,獻酢紛交錯。”——形容儀仗隊鼓樂交疊的盛況㈦。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字形溯源

    ㈠ 許慎《說文解字·卷三下》,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

    ㈡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2. 釋義與例證

    ㈢ 鄭玄注《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㈣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㈤ 《尉缭子校注》,中華書局,2010年。

    ㈥ 陸遊《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㈦ 謝朓《謝宣城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結語

“曡鼓”承載古代禮樂、軍事雙重功能,其字形演變與曆史用例,生動體現了漢語“音形義”的統一性。現代漢語雖少用“曡”字,但“疊鼓”仍存于典籍研究與文學修辭中。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曡鼓”的解釋,目前可查到的權威資料有限。根據現有信息及相關字詞分析,“曡”是“疊”的異體字,“疊鼓”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連續擊鼓
    指密集或連續的擊鼓聲,常見于詩詞描寫。例如南朝謝朓《鼓吹曲》中“疊鼓送華辀”,即用連續鼓聲渲染送别場景的氛圍。

  2. 古代軍事或儀仗用鼓
    部分文獻提到“疊鼓”可能指一種用于傳遞信號的小鼓,通過節奏變化指揮隊列或儀式流程。其形制可能與“掆鼓”(長三尺帶蓋的小鼓)類似,但具體差異暫無明确記載。

補充說明:

注:由于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疊鼓”,以上内容綜合了相近詞彙的釋義及文學語境推斷。

别人正在浏覽...

沖操出謀劃策叢棘宕跌倒挫點逗電功率獨霸飛聲肺髒夠損的國彜函牛合適後部狐綏潔澈解寒積勞成疾禁管鸠雛九五之位慨慨康順聊以解嘲裡布漓虖禮教龍蹲陋劣寐寐沕沕莫言配帶鋪母遷次千溢千語萬言青脣青衣神秋官丘垅忍苛人造地球衛星日中則昃戎事倥偬贍裕屍玩雙璧漱口束濕泗石掏心投牒偷俗完郛烏蘇裡江相于消單箫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