漚纻的意思、漚纻的詳細解釋
漚纻的解釋
亦作“ 漚苧 ”。漚麻。《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紵。” 陸德明 釋文:“字又作‘苧’。” 孔穎達 疏引 陸機 曰:“紵,亦麻也。” 唐 秦系 《題鏡湖野老所居》詩:“漚苧成魚網,枯根是酒卮。”
詞語分解
- 漚的解釋 漚 (漚) ò 長時間地浸泡:漚肥。漚麻。漚田。 漚 (漚) ō 水泡:浮漚。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纻的解釋 纻 (紵) ù 同“苎”。 苎麻纖維織成的布。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漚纻”(ōu zh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漚麻”,即将麻類植物(如苎麻)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通過自然發酵使纖維分離的工藝。這是古代紡織業中處理原材料的常見方法。
2.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紵。”此句描述用池水浸泡麻類植物的場景,反映古代勞動生活。
- 唐代詩人秦系在《題鏡湖野老所居》中也有“漚苧成魚網”的描述,說明漚纻後的麻纖維可用于編織漁網等工具。
3.相關變體與延伸
- 異體寫法:亦作“漚苧”(因“紵”與“苧”通假)。
- 近義詞:漚麻(工藝相同,材料略有差異)。
- 英文對應:可譯為“retting hemp”,即通過水浸發酵提取纖維的過程。
4.曆史與文化意義
- 作為古代重要的手工業技術,漚纻體現了先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智慧,也是研究傳統紡織工藝的切入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詳細用法或例句,可參考《詩經》相關注釋及唐代詩文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漚纻:詞義與來源
漚纻(讀作ōu zhuī),又稱作漚缒,是一個傳統漢字詞彙,其意為“泡制”的方法或技巧。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一種将多種原料放入水中泡取,以提取其有效成分的過程。
部首和筆畫
根據字形結構來看,漚纻由兩個部首組成:
- 漚:部首為“水”,由7個筆畫組成。
- 纻:部首為“糸”(絲),由6個筆畫組成。
繁體
在繁體字中,“漚纻”可以寫作“漚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形态,單獨看,“漚”字中的“廣”是用“壴”代替的,而“纻”字中的“纟”是用“絞”代替的,因此古代寫法分别為“壴絞”。
例句
1. 他通過漚纻的方法,将草藥浸泡在熱水中,制作出一種有效的中藥浸劑。
2. 這個菜譜介紹了如何使用漚纻的方式制作出一道美味的腌制菜肴。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
漚泡、纻水、漚制、纻膏
近義詞:
浸泡、漬制、泡制
反義詞:
晾幹、風幹、烤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